一壶先生传

一壶先生传
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
有个一壶先生的,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头戴扎角布巾,装着狂傲自放的样子。经常来往于登莱一带,喜欢崂山的山水,经常一住就是几年才离开。好长时间后才再次到来,他的踪迹人们都不知道。他喜欢喝酒,每次出行都带着酒壶,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一壶先生”。 知道他的人,拿酒请他喝,让他留宿。读书的时候,到哀声哭泣为止,往往不能整日读下来。和即墨黄生,莱阳李生关系好。两人知道他不同寻常,都尊敬侍奉他。有时留宿在他家,有时请他到家里。 知道他的人,常拿酒给他喝,将他留下睡觉.每读书时,哀声哭泣的停下来,往往不能整日读书.和即墨的黄生、莱阳的李生关系比较好。这两人知道他是不同寻常的人,都尊敬地侍奉他。有时候在先生家留宿,有时请先生到他家。但是先生对这两人,每到对视无言语时,就说:拿酒来,我和你们痛快的喝酒”。而他们两人在心总度量,觉得不能与先生平起平坐,就另外给自己置了酒。曾经向他拜师,不答应。一天,李生坐马上山,望见有十几株桃花盛开,在溪水边有一个人独自坐在树下。心想是一壶先生吗。到了那边,果然是他。于是提壶喝酒,下马与先生痛快地喝。醉了后就分别了。先生来去无踪,有人久留他后才走,不知道去了哪里。过了不会又回来。康熙二十一年,离开即墨很久了,忽然又回来了。住在一个僧房中。以前与他来往的人去看他,他的容貌憔悴,精神恍惚,问他从那里回来,不回答。每晚,放声大哭,一哭就是一夜 ,竟然自杀了。有人赞美他“我听说他虽然施行道义,但是喝酒到醉,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他的气魄还是伟大的,忽然悲愤而死,一闭眼却看不见世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生说:先生死时,七十岁。

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何人遗下一红绡,暗遣情怀意气饶。

勒马住时金{左革右登}脱,亚身亲用宝灯挑。

轻轻滴滴深深染,慢慢寻寻紧紧□。

料想佳人初失却,几回织手摸裙腰。

()

百虫恒吟秋,百鸟恒吟夏;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常忧时命乖,荣名不相借;时命亦何尝,经纶贵权藉。

所志岂显荣,担负容可卸;感此结中肠,揽衣起视夜。

高天明月辉,烂熳繁星舍;愿言披微襟,幽怀得暂泻。

()

恶星临照命宫时,雪重山寒眼

()

月夜登楼望楚天,万家南北静炊烟。廿年游迹依江渚,一片雄心赴塞边。

猿鹤军中空幻化,蛟龙水底岂长眠。感怀世事馀狂啸,隔岸犹催渡海船。

()

闻啼知得雌,一笑慰衰羸。龟筴频占凤,家人屡梦丝。

瓶花香娈娈,窗竹粉离离。从此添婚嫁,因名向累儿。

()

山谷机忘似白鸥,有孙今复号虚舟。信风为棹先开浪,与月同舱不载愁。

吟就自将歌欸乃,醉时宁逐境漂流。乾坤等是虚舟尔,只好和诗莫带休。

()

瓜皮艇子荡空濛,淼淼寒流瑟瑟风。白塔红亭遥望处,不知身到水晶宫。

()

一署耽行役,雨过觉心凉。记及来时路,梅雨正瀼瀼。

天生桥畔度,夹道丛苍莨。秀岩开锦壁,石涧响笙簧。

赖此怡心目,不厌溅衣裳。今也乘苇下,秋月聘溪光。

适会所经地,如友晤他乡。把盏试长眺,清飙一何扬。

僮仆亦以喜,巫峰路不长。明朝荡漾去,楚水接清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