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者说

盲者说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之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为盲也。夫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道:“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的原因不会乱动啊。对别人,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是与非。行走时,靠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行业,不让自己的精神在不相干的事务上操劳,不使用自己的力气在没有益处的事上,出来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没有由于眼睛看不见带来的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打扮成不合礼教的相貌,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益、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平安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能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丢失那些老天所赋予的本能。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有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黢黢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自悲却悲我,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安慰您啊。” 那人没有言辞来作答。空闲时到我这里来,我听了很奇怪,说:“古代的盲人,有负责音乐的,有劝戒,教导的,有讼诗的,有作赋的,好像师旷、师慧一样。这些盲人,难道不是一类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日者:古时司占卜定时日之吉凶者称“日者”。《史记》有《日者列传》。操日者术,意谓掌握算命技能,以算命为生。 召而吊之:叫来加以慰问。吊:慰问。 眇(miǎo秒):瞎。 冥冥:昏暗。趋:疾走。 山川之流峙:川之流,山之峙。峙:耸立。 妍(yán言)丑:美丑。妍:美好。 第:但,仅止。 百体:指身体的各种器官。 以:因。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因为眼盲,故目不妄动,不生邪念,于是四肢百体都能泰然自若。 审:审断辨别。 度其平陂:审度道路的平与不平。陂(bēi杯):倾斜。 入其所精业:专注于所精通的业务。 “而不疲”句:不在那些不急需的事情上劳神。务:事情。 售其术:卖其技艺,即使用其日者之术挣钱。 病:患,担忧。 非礼之貌:不合礼义的外貌。 观:观览。 品:品第,优劣等第。 伥伥:盲目无所见的样子。踬:绊倒。蹶(jué掘):摔倒。 运动知识之具:指人身体的运动、感觉、思维器官。知识:知觉认识。 假之:凭惜天给予人的运动知识之具。陷溺:堕落、败坏。以上两句意为:人身体的各种器官,是天赋予人,使人感知运动的,但有些人却违背天的本意,滥用这些器官,纵情声色享乐,致使自己堕落、败坏。 睥睨(pìnì):眼睛斜视,以示高傲。顾盼:向左右四周看,以示得意。古有“顾盼自雄”之语。 乃:尔,你。“乃子”意为“你这位先生”。 间诣余言:空闲时拜访我而谈到那盲者的话。诣:拜访。 瞽、史教诲:语出《国语》。“瞽”、“史”均为周代官名。“瞽”即太师,掌管音乐,因该职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史”即太史,掌管天时、阴阳、礼法等方面的记事。瞽、史都负有教育训导的责任。 “师箴”句:语出《国语》。师:周代专掌一职之官称为“师”,这里指太师,即“瞽”。箴(zhēn):劝戒,教导。瞍(sǒu薮):目无瞳人的盲者。赋:朗诵,意为诵诗以资教诲。下文“诵”意同。蒙(méng蒙),目有瞳人而无视力的盲者。 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慧:春秋时郑国的乐师。 其伦:那一类人。伦:类。

《盲者说》是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一篇散文,出自《南山集》。这篇文章文辞简明扼要,笔墨生动,对桐城派的文章有一定影响。作者的用意是借盲者之言,悲吊世人。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经济惭长策,归山有敝庐。思随鱼鸟幻,道想羲唐初。

身世同漂泊,渔耕慰寂居。桃源如可问,于此定何如。

()

犀珠的皪清蕤结。霞绡虹佩娇于月。点屧应春雷。惊鸿鸾袖回。

踏摇花似雾。冉冉淩波去。惆怅弄梭人。霄窗蜜苣新。

()

何年仙客驭烟霞,祠宇今传海上家。井有珊瑚浮紫气,人从勾漏负丹砂。

春风暖入三花树,夜月光涵五色车。怅望羹墙不一笑,叱羊谁自隐金华。

()

露下消烦热,清言欲二更。桐阴延夜月,虫语作秋声。

触景情何远,怀人句忽成。兴心飞鸟上,离思觉旋生。

()

去年冬至第一日,省墓人回船过急。不知两眼血乾无,使我时时为君泣。

()

玉斧修成宝月团。月中仍有女乘鸾。钗横鬓乱不胜寒。

白兔楼头风露迥,碧鸡祠下水云宽。相思两地共凭阑。

()

九月逢连雨,萧萧稳送秋。龙公无乃倦,客子不胜愁。

云气昏城壁,钟声咽寺楼。年年授衣节,牢落向他州。

()

绮园换劫,对树远连天,草萋迷渚。浪淘自古。剩年时禊事,暗随流去。

旧日桃花,付与谁家作主。漫凝伫。尽绿叶替枝,低黯无语。

人世如逝羽。一例沧桑,霎时歌舞。断肠信否。便玄都重到,怕迷门户。

种就清愁,燕麦无情漫与。篆香炷。镇相思,独眠孤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