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大山书

与刘大山书
去年春正月,渡江 访足下,留信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于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技者,不远千里迎致之,学其术。客为琵琶来者,终日座为满,久之,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变态 ,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予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足下方扬眉瞬目,奋袂抵掌,而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
去年春正月,我渡江 拜访您,您留我在家住了两夜,可是您拿出所写的十几篇文章给我看,这些文章都有奇特的文气。您一直不相信自己的文章,却谬赞我的文章符合古人的法度,就向我问起这些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构思。我回秦淮后,正想挑选箱子里的文章,全部送给您,希望您有所指教。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今年冬天,有一个金陵门生想把我的文章刻樱我的文章大多是愤世嫉俗的作品,不敢给世人看,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但是门生最终把他收藏的百篇抄本刻印以流行世间。等到刻印完毕,我就送一本给您。那些文章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什么要这样行文构思,我也没有可以告诉他人的。希望您仔细加以甄别,指出它的缺点,使我能够改正,并且请您写一篇序放在它的篇首,那真是我的荣幸啊! 当今社会,写文章这种事情,贱如粪土,但是我又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喜好写文章而不厌倦。我平生特别留心前朝文献,二十年来,搜寻前人留下的著作,研究各种掌故,胸中感到有百卷书,怪异奇特,文思泉涌要一吐为快。然而我认为写文章是古今大事,不敢随便去做,想要到名山中,洗涤心神,餐风饮露,平心静气,很久了才敢确定要旨,拟定体例,按序写来。可是不幸的是,丧事接连不断,家庭的拖累一天天增加,我四方奔走,以求温 饱,那困厄不顺的境遇很是让人悲叹。同县人方苞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文章写得奇特,写文章的人的困境也奇特,像戴先生就是这样的。”我的文章不敢与他所说的相称,想写书却不能如愿,这大概是方先生认为我困境奇特的原因。 秦淮有个姓余的老人,喜好琵笆,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 他的技艺。为琵琶而来的客人,整天是满座,久而久之,老人的琴技最终十分精妙,号称“南中第一手”。但是他因此耗尽千金家产,以致不能衣食自给。于是拿着琵笆在市井弹奏,乞讨钱财养活自己,(可惜)最终没有了解他的人,不能使他免于饥寒。他就只能抱着琵琶饿死在秦淮河边。现在我的文章就像姓余的老人的琵笆。但是琵琶是西域乐器,那技艺的精妙拙劣得失,自不用说。至于我们这些人所做的,是古代贤王遗留的事业,是用来阐明圣人的道理,探求自然精微的道理,极尽人间百态,这与姓余的老人学成琵琶却遭遇困境是一样的。如果要打碎琵琶来免于困窘饥饿,这是我不愿做的。呜呼,琵琶学成了恰恰因为这样招致了自己的死亡,文章写成了恰恰因为这样加重了自己的困窘。现在,您眨眼,击掌十分得意地,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又是一个姓余的老人。然而只有作了姓余的老人,才能听懂他的乐曲,这就是我想要让您为我的文章写序的原因。

信:两。 锓:刻。 首简:篇首。 蒐:搜寻。 扬眉瞬目:得意的样子。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风又雨。春事自无多许。欲待柳花团作絮。柳花冰未吐。
翠袖不禁春误。沈却绿烟红雾。将谓花寒留得住,一晴春又暮。

()

江南柳絮已纷飞。河北垂杨未折枝。一种青娥娇眼女,南家嫁早北家迟。

()

扬子江歌十三首,首首追随扬子走。总歌之后起吴淞,滚滚奔腾初出口。

西上江阴第一重,炮台兀据江能封。金焦帆影联翩过,明月扬州岂易逢。

建康千古无情地,称帝称王真若戏。试上台城望后湖,湖波冉冉挑诗思。

芜湖自是稻花香,九派浔阳势莫当。小姑名与彭郎伴,应有梅花岛上香。

洞庭浩瀚群流聚,冬日风涛尤可怖。孟杜题诗今尚存,湖滨前有诗人住。

包君所记至此止,安得有终并有始。其馀七首应更奇,剑峡夔门更险巇。

况乎诸葛与杜甫,诗人名相世之仪。当日此歌一出皆欢喜,不胫而走数千里。

江南才子手自裁,蜿蜒一往如江水。六十年前年少郎,有谁不唱长长长。

尔时我年方六七,亦同学习乐洋洋。想像江山似图画,佳名络绎如珠挂。

一别长江今廿年,寂寞何人温旧话。偶逢故侣重相集,十忆二三相挹挹。

朅来更爱樊城美,蓬岛三山难与比。雄浑飘渺两相兼,朝看暮对无时已。

三楹小屋傍烟霞,浪说而今自有家。辛勤还学灌园叟,恼看杂草喜开花。

今宵忽读扬子歌,悲欢间作意无那。心惊一角巴陵句,瞿然梦觉忽生魔。

临风无泪可挥弹,惆怅难平百感攒。何日扬舲上扬子,看遍青青江上山。

()

吴中寒气薄,岁暮亦和风。

移树来村北,寻僧渡港东。

露葵收半绿,霜稻杵微红。

一饱无余念,吾生正不穷。

()

朝日照绮窗。

光风动纨罗。

巧笑蒨两犀。

美目扬双蛾。

()

少从白衫游,气与山峥嵘。一念堕文字,肠腹期拄撑。

多机天所灾,室暗灯不荧。拈书枕头睡,鼻息春雷鸣。

泰山与鸿毛,何者为重轻。蹄泓与渤澥,谁能较亏盈。

如能平其心,一切当自平。

()

君茶勇勇睡魔斗,但恐湿我腹中书。欲酬黄金台上意,愧乏夜光明月珠。

□□□□□□□,□□□□□□如。多君藻思比华腴,新诗妙墨更如湖。

()

年时床下拜庞公,鸡黍留连日正中。

客子倦游归计速,伤心先友转头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