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龙湫记。清代。戴名世。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蒙蒙,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殣相望。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途中书事三首 其二。金朝。宋九嘉。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殣相望。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莱妻魂逝不容招,敢问何方处寂寥。
老去更堪听薤露,病来久不近金蕉。
声摇夜梦蛩相吊,垢翳篝衣雨辄潮。
细读君诗重凄惋,隐侯肤骨不胜销。
次韵张守妻闵忌。宋代。陈造。 莱妻魂逝不容招,敢问何方处寂寥。老去更堪听薤露,病来久不近金蕉。声摇夜梦蛩相吊,垢翳篝衣雨辄潮。细读君诗重凄惋,隐侯肤骨不胜销。
外邑官同隐,宁劳短吏趋。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
簟席弹棋子,衣裳惹印朱。仍闻陂水近,亦拟掉菰蒲。
赠南陵李主簿。唐代。曹松。 外邑官同隐,宁劳短吏趋。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簟席弹棋子,衣裳惹印朱。仍闻陂水近,亦拟掉菰蒲。
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宋代。苏轼。 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