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节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三节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
“有知虑乎?”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
鲁国将要让乐正子执政。孟子说:“我听说这件事,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说:“乐正子刚强吗?” 孟子回答说:“没有。” “那他有智慧和谋略吗?” 孟子回答说:“不。” “他见识很多吗?” 孟子回答说:“不。” “既然这样,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呀?” 孟子回答说:“他这个人喜欢采纳善言。” “喜欢吸纳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回答说:“喜欢吸纳善言,治理天下都能应付自如,何况是治理鲁国呢?一旦执政者喜欢吸纳善言,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地来把善言告诉他,一旦执政者不喜欢吸纳善言,人们就会学着他的样子说:‘嗯、嗯,我都已经知道了。’嗯嗯的声音脸色就能把人拒绝在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以外止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到来。同喜欢进谗言和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在一起相处,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办得到吗?”

好善:好纳善言。 优于天下:治天下而能应付自如。 轻千里:以千里之远为易行;轻,易。 訑訑(yí):傲慢自满的样子。 距:同“拒”。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秋光不待人,汗漫归何处。客心不自聊,每欲为秋恕。

高空无一物,容易秋来去。谁转蓐收辕,以作冥玄御。

凄凄霜露华,微英供晓觑。诸天日远遥,万象方洁著。

将求岁德成,独抱深严虑。秋亦望其朋,人亦思其助。

()

溪云依翠竹,乱石注流泉。

数日饶春雨,馀寒胜腊天。

书从琴案读,茶共药炉煎。

故旧经过少,题诗一二篇。

()

苍岩碧涧白沙田,黄竹矶头小洞天。鸟隐晴林歌自在,犊归晚野剧争先。

江山望处浑成画,风月呼来不用钱。茅屋荆扉云树里,更堪投谒醉时眠。

()

西出登封县,来寻古少林。幢开青嶂近,钟隐白云深。

雨积溪初霁,峰遮日早阴。长廊诗刻满,拂拭倩僧吟。

()

空明无际了寒天,戍堠消锋弩绝拳。

平白万方包险秽,清冷一片起沉绵。

山登姑射欣逢岁,贼破淮西欲问年。

更长嘉陵千尺浪,春风稳送五湖船。

()

果公消息太茫然,六尺堂堂只眼前。斗极新春年八十,烟霄故国路三千。

每惭鉴薄朝多语,待学情亡夜不眠。此世难期再相见,试容抒思序真诠。

()

歌吹深秋节,香灯古佛园。

细泉初落石,远岫正当门。

()

圆碧日益肥,磊落压枝重。

虽然苦味酸,酸中藏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