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先秦。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西元前三四二年至西元前三二四年在位。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 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 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保:安抚,安定。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衅,血祭。 觳觫(hú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是:代词,这种。 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褊(biǎn)小:土地狭小。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 于:对。 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 隐:哀怜。 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庖厨:厨房。 说:同「悦」,高兴。 「《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 忖度(cǔnduó):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复:报告。 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 明:眼力。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舆薪:一车薪柴。 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挟(xié):夹在腋下。 太山:泰山。 超:跳过。 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 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 寡妻:国君的正妻。 御:治理。 家邦:国家。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大过:大大超过。 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难道,副词,表反诘。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辟:开辟,扩大。 朝:使……称臣(或朝见)。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带。 而:表并列。 抚:安抚,使……归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凭借。 若:如此。 若:你。 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若是:如此。 甚:厉害。 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 有:同「又」。 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 楚:南方的大国。 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 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反通返。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通「途」。 疾:憎恨。 赴诉:前来申诉。诉,一作“愬”。 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 于:在。 是:这。 敏:聪慧。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制:规定。 畜:同「蓄」,养活、抚育。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凶年:饥荒的年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赡(shàn):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盍:何不。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衣:穿。 帛:丝织品。 豚(tún):小猪。 彘(zhì):大猪。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复教导。 颁白者:头髮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黎民:黑头髮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洗血拚流血,鲸鱼海上横。人方投袂起,我始奉书行。
重镇劳移节,群儿虑劫盟。怀柔数行诏,悔过复渝平。
大狱四首 其三。清代。黄遵宪。 洗血拚流血,鲸鱼海上横。人方投袂起,我始奉书行。重镇劳移节,群儿虑劫盟。怀柔数行诏,悔过复渝平。
冥鸿振鹭想仪形,数日新秋入梦清。丹壑流泉依旧否,碧岩丛桂几时生。
风来玉户凉初集,露泫银河色渐明。黾勉酬君无妙语,夜光鱼目愧相并。
次韵月上人秋夜见寄。宋代。释道潜。 冥鸿振鹭想仪形,数日新秋入梦清。丹壑流泉依旧否,碧岩丛桂几时生。风来玉户凉初集,露泫银河色渐明。黾勉酬君无妙语,夜光鱼目愧相并。
名传马乳久,物比蚌胎稀。高出酴醾架,轻铺薜荔衣。
孤根临水窟,疏蔓接篱围。急酿凉州酒,西园盖欲飞。
和景严咏新得蒲萄。宋代。洪适。 名传马乳久,物比蚌胎稀。高出酴醾架,轻铺薜荔衣。孤根临水窟,疏蔓接篱围。急酿凉州酒,西园盖欲飞。
妆成窗下寻花样。欲绣还思想。花枝朵朵不禁秋,只恐红颜易老、去难留。
描来飞鸟知多少。只羡鸳鸯好。非关文彩故怜伊,惟爱双双交颈、不分离。
虞美人 春绣。清代。李瑗。 妆成窗下寻花样。欲绣还思想。花枝朵朵不禁秋,只恐红颜易老、去难留。描来飞鸟知多少。只羡鸳鸯好。非关文彩故怜伊,惟爱双双交颈、不分离。
不可更禁当,伏阴多夏凉。体中时作恶,鼻观日焚香。
照眼惊双鬓,支颐待一觞。诗来相劳苦,边事敢筹量。
乍冷洒然。宋代。韩淲。 不可更禁当,伏阴多夏凉。体中时作恶,鼻观日焚香。照眼惊双鬓,支颐待一觞。诗来相劳苦,边事敢筹量。
何处黔中郡,怜君最少时。今犹偕旅食,明复送将离。
夏口经春阔,辰阳到日迟。临岐无以慰,回雁与归期。
送左墨溪往贵州。清代。姚鼐。 何处黔中郡,怜君最少时。今犹偕旅食,明复送将离。夏口经春阔,辰阳到日迟。临岐无以慰,回雁与归期。
楚城木叶落,夏口青山遍。鸿雁向南时,君乘使者传。
枫林带水驿,夜火明山县。千里送行人,蔡州如眼见。
江连清汉东逶迤,遥望荆云相蔽亏。应问襄阳旧风俗,
为余骑马习家池。
送郝判官。唐代。李颀。 楚城木叶落,夏口青山遍。鸿雁向南时,君乘使者传。枫林带水驿,夜火明山县。千里送行人,蔡州如眼见。江连清汉东逶迤,遥望荆云相蔽亏。应问襄阳旧风俗,为余骑马习家池。
早晚芝函下九天,不容瓜戍更期年。
苍生属望为霖久,肯使炎方雨露偏。
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宋代。黄公度。 早晚芝函下九天,不容瓜戍更期年。苍生属望为霖久,肯使炎方雨露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