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节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六节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
淳于髡说:“把名声功业看得很重的人,是为了济世救民,不很看重名声功业的人,是为了独善其身。您是齐国三卿之一,有关上助君王、下救百姓的名声、功业都没有,就要离开齐国,仁者难道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身处卑贱的地位,不以自己贤能之身侍奉无德之君,这是伯夷;五次前往商汤那里,又五次前往夏桀那里的,这是伊尹;不厌恶污浊之君,不拒绝做个小官的人是柳下惠。这三个人的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这一致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仁。君子做到仁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处处相同呢?” 淳于髡说:“鲁穆公的时候,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当大臣,鲁国的国土削减得更厉害了。像这样,贤德的人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孟子说:“虞国不任用百里奚,因而亡国,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因而称霸。不任用贤人就会导致灭亡,想要勉强支撑都是做不到的。”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边的时候,住在河西的人都善于唱歌,绵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都善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擅长哭夫,因而改变了国家的民俗。里面存在的东西,一定会体现在外面。做某种事,却不见功效的,我从未见过。因此说,是没有贤人;有的话,我一定会知道他。”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不被重用,跟随君主祭祀,祭肉没有送到他这里,于是没顾上摘掉祭祀时戴的礼帽,就离开了。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了祭肉的缘故,了解孔子的人认为他是为了鲁君的失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他就是想要担点小罪名离开,不想随便走掉。君子所做的事,普通人本来就不能了解。”

淳于髡(kūn):人名。姓淳于,名髡,齐国人。 三卿:在孟子所处时代,一般指上卿、亚卿和下卿。名实未加于上下:指未建立功业,未曾兼济;上指国君,下指百姓。 公仪子:即公仪休。子柳:即泄柳,春秋时鲁国人。 王豹:齐人,擅长歌唱。河西:黄河以西,指卫地。讴:歌唱。 绵驹:齐人,擅长歌唱。高唐: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禹城西南。 华周:也叫华旋,齐国人。杞梁: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燔(fán)肉:祭肉。燔,通“膰”。税(tuō)冕:脱掉祭祀时戴的礼帽。税,通“脱”,冕是祭祀时戴的礼帽。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万里黄云吹不断,一天翠浪卷还空。

阜财正藉驱烦力,饱士新成偃武功。殿阁微凉天上句,拟将馀兴续坡翁。

()

身在危罗事可知,病魂犹自强支持。半生肝肺披惭我,一死棺衾计属谁。

洛下有轮空激烈,席前无路更委蛇。西风落日垂杨恨,霜结官河旅衬迟。

()

藩竹别成径,小欲观步鹤。何似养翮成,高秋纵天路。

()

决意归耕景最佳,还珠门外足生涯。

数椽卜筑欣成趣,一水流通不用车。

负郭有田宜{左禾右罢}稏,绕城何处不荷花。

柴门半掩谁来往,幸有邻僧可觅茶。

()

菌阁芝楼杳霭中,霞开深见玉皇宫。
紫阳天上神仙客,称在人间立世功。

()

雨滴大梧叶,风转孤蓬窠,秋色固凄怆,二物感人多。

日月行黄道,倏过如飞梭,大计百年间,贵贱俱销磨。

东家及西舍,更代哭与歌。

若无杯中物,如此摇落何!

()

飞机轰炸名城堕,将士欢呼百姓愁。

虏马临江却沉寂,天朝不战示怀柔。

()

帝闲万马皆天宠,一一尽是真龙种。欲知志气吞万里,骏意向人耳双竦。

翰林下直出玉堂,狨鞍宝辔声琅琅。传呼一声惊里闬,新向庭中赐骕骦。

明年乞得东南守,画舸西河卧载酒。免令此马老江山,故用赠君良独厚。

怜君从来家苦贫,坐冷儒士喜意新。自书券字甚雄伟,作书远报江河人。

翰林好士裴丞相,知君亦负玉堂望。愿君宝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