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节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四节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孟子说:“您要到哪儿去?” 宋牼回答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要开战,我要去面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假如楚王不听的话,我就去面见秦王劝他罢兵。这两个国君总会有一个听我话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您详细情况,愿听听你的大意。您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回答说:“我打算说说交战的不利之处。” 孟子说:“您的志向是很好的,然而您的提法却行不通。您用利来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可图而欢喜,于是终止军事行动,这样的话,军队的将士就会为休战而高兴,从而喜欢利。做臣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就会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都会抛弃仁义,怀着利益之心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灭亡的,还没有过。您若以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仁义而高兴,于是撤除军队,这会使军队将士高兴休兵,进而喜欢仁义。做臣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弟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兄长,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除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交往,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是不曾有过的。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利’呢?”

宋牼(kēng):也叫宋钘(jiān)、宋荣,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学者,齐宣王时曾在稷下学宫游学。石丘:地名。 构兵:交战。构,交合,连接。 指:意向,大意。 大:有美意。古今大、强、高、快、长等均有美意。号:提法,说法。 终:尽,全,都的意思。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向来一梦兆孤青,还记伶俜过驿亭。

今日此行非昨日,他时归骑相掀腾。

()

解舞腰肢解语声,伯劳相背两轻盈。将军若爱封侯相,正待金门甲第成。

()

书种开风气,儒声动海涯。

一门团义聚,千里择名师。

重卦终须卜,留耕已可菑。

贤书初入贡,玉树影参差。

()

柳外高楼一带遮,门前偷下六萌车。玉环双臂绾红纱。

十二阑干闲倚遍,黄莺啼上内人斜。隔江愁听后庭花。

()

染血以为衣,稍亲日月光。

封唇以佐酒,众馔登华堂。

谁令拔其毛,万里归文房。

织妍依象管,寂寞伴萤囊。

生已多言语,死犹近文章。

一身皆有用,岂恤躯干伤。

鼠须固微细,兔毫亦寻常。

物以异为贵,嗟哉俱自戕。

()

苍山走南门,雉堞隐相并。

明湖眇东汇,乱石皆北向。

势如渴虹奔,饮首临巨涨。

孤亭压其颠,洼石类盆盎。

十手可对饮,斧凿自天匠。

平生爱山水,脱身事幽访。

落帆绝壁下,登探俯清旷。

冥冥沙鸟逝,泛泛渔舟漾。

崩崖露黄肠,云是古人葬。

我闻襄阳山,兹名乃相况。

羊公仁足怀,杜子功可尚。

当时一跻攀,山势益增壮。

愧我非古人,登兹独惆怅。

且当随鸥鹭,散发凌浩荡。

长啸天地间,身名两俱忘。

“并”,音“傍”,与“忘”皆去声。

()

禹门桃浪暖,奋鬣早随波。流水年华速,浮云世变多。

播迁依塞月,湔涤挽天河。但惜成衰老,清霜入鬓皤。

()

云曳香绵彩柱高。绛旗风飐出花梢。一梭红带往来抛。

束素美人羞不打,却嫌裙慢褪纤腰。日斜深院影空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