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繁茂的,可是它生长在大城市的郊外,总有斧子去砍伐它,还能长得繁茂吗?这些树木日夜不停地生长繁殖着,雨水露珠滋润着它们,不是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可是人们又紧跟着在这里放牧牛羊,因此才那样光秃。人们看见那山光秃秃的,就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人的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之所以有人失掉了他的善良之心,也像斧子对待树木一样,天天砍它,怎么能让它繁茂呢?他在日里夜里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触及的清新之气,这些在他心中所引发的好恶跟一般人也有点接近。然而,到了第二天白天做出的事,就把那点与常人相同的善心给泯灭了。反反复复地泯灭,那么他夜里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存在下去,夜里萌生的良善不能存留在心,那么他就和禽兽相差无几了。别人看见他是个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因此说,假如得到好的滋养,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假如丧失了好的滋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抓住了就存在,放弃了就失去,出来进去没有确定的时间,没谁知道它的去向。’说的就是人心吧?”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南。郊:此指生长在郊外。大国:指临淄,是当时的大城市。 萌:草木萌发。蘖(niè):树木枝砍伐后再生的枝芽。 濯濯:光秃的样子。 放其良心:丧失其良心。 乡:通“向”。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白发尉曹能挽弓,著鞭跨马欲生风。

乃兄本是文章伯,此老真成矍铄翁。

枹鼓诸村宵警报,牛羊几处暮牢空。

得公万户开门卧,看取三年治最功。

()

江头江尾极行行,一片心如江水横。老树临流无积叶,夜鱼停月倍开睛。

休牵世态遮山色,任改乡音和橹声。一见鄱阳贤太守,台关今接石头城。

()

此老相逢日,中原正用兵。黄尘空北望,白首更南征。

今古悲秋意,江湖惜别情。几时群盗灭,匹马会神京。

()

孙刘昔虎视,铁骑如风雷。白水列苍嶂,今焉侑予杯。

功名诧一时,空云暂崔嵬。衲子真英雄,一龛老岩隈。

()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

高馆百余仞。

迢递虚中亭。

文幌曜琼扇。

碧疏映绮棂。

()

鹊结巢随太岁移,蜂分房占吉时飞。

好将说与青台史,社日只凭燕子归。

()

咄这憨牛,顽狂性劣,侵禾逐稼伤蹂。鼻绳牢把,紧紧刀须收。

旧习无明常乱,加鞭打、始悟回头。忘思处,孤峰困卧,默默万缘休。

渐犨。前步稳,芒儿闲散,心意何留。趋云山自在,真东歌讴。

蓑笠闲堆古岸,短笛弄、新韵悠悠。黄昏后,人牛归去,唯见月当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