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五节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东西呢?” 公都子回答说:“恭敬发自我的内心,所以说是内在的东西。” 孟季子问:“同乡人比你的大哥年长一岁,那你该恭敬谁呢?” 公都子说:“恭敬哥哥。” “假如在一起喝酒,该先给谁斟酒?” 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年长的乡人斟酒。” “所敬重的是哥哥,却要向那个年长的乡人敬酒,说明义果然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 公都子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你问他,该恭敬叔父还是恭敬弟弟?他会说:‘恭敬叔父。’问他:‘弟弟如果做了受祭的代理人,那么该恭敬谁呢?’他会说:‘恭敬弟弟。’你再问:‘那你为什么说要恭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由于弟弟处在受恭敬位置的缘故。’你就说:‘那也是由于本乡长者处在先敬酒位置的缘故,平日恭敬的对象是哥哥,临时的恭敬对象是同乡。’” 季子听了这话,说:“恭敬叔父是敬,恭敬弟弟也是敬,可见义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那么饮食也取决于外物,并非是内在的需要吗?”

孟季子:人名,其人不详。 酌(zhuó):斟酒。 尸(shī):神主或神像。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晚辈的人充当,后世逐渐用牌位、画像代替。 庸:常。斯须:暂时,片刻。 汤:开水。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男儿四十临边郡,一笑蛮花拥戟幢。瘴洗黄茅车后雨,滩过铜鼓日南江。

便看彫攰回殊俗,也足窥觎息异邦。酬答圣明期许意,高官知不慕缘撞。

()

洪武丁卯闰月终,暴风忽从鬼户作。故人不来君子藏,巽二踊跃蜚廉恶。

或嘘或啸或怒号,匪雄匪刚匪羊角。倒掀渤澥鼓雷霆,簸荡堪舆撼山岳。

万顷嘉禾尽偃如,十围古树犹拔却。塔轮震堕声铿鍧,屋瓦乱飞势挥霍。

鸟雀惊仆浑已僵,虎豺战慄如可缚。万民失色一翁云,八十七年无此若。

小斋斗大容老夫,斜雨敲窗打床脚。径侵衣被及琴书,毒甚卷茅欺我弱。

何不广莫扫兵尘,何不仲夏驱炎熇。尚忆当年歌汉皇,普天率土皆安乐。

()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

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

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

应为芬芳比君子。

()

树暝烟生绝壁,瀑流雨洒虚潭。他日来寻懒瓒,枯禅还许同参。

()

骑虎度诸岭,入鸥同一波。

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

()

哲匠观旁嘿若暗,衔枚勇士用功深。

管中窥豹谁家子,技痒时时不自禁。

()

吴阊惜别雁书稀,春树春江雨色微。游子谁怜亲渐老,无家止有国堪依。

青萍啸夜中原在,白日流空两鬓非。还忆长安同跃马,极边樵悴揽征衣。

()

金羁游侠子,绮机离思妾。春度人不归,望花尽成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