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五节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五节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说:“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在位为官的人优异杰出,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乐意在他的朝廷做官了;做生意的,只抽取货仓税而不征货物税,或竟连货仓税也不收,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而乐意把货物存放在他的市场上了。关卡,只稽查而不征税,那么天下旅行的人都会高兴,而乐意从他的道路经过了。种田的人,只需助耕公田而不征地税,那么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而乐意在他的田野上耕种了。人们居住的地方,不收雇役钱和惩罚性地税,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高兴,而乐意到那里侨居了。一个君王如果能实行这五项措施,那么邻国的老百姓就会仰望他像仰望父母一样了。率领子女,来攻打他们的父母,这种事情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能够成功的。这样做,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所派遣的官吏。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没有过的呀。” 这段话,孟子从五个方面详细谈了他的“仁政”构想,合起来看,就是任贤使能,宽厚民生,老百姓就有归属感。如果有人要毁掉这样的政权,破坏老百姓的好日子,老百姓就会拼命。这就是孟子反复讲的“仁者无敌”的意思。 这五个方面,除第一条是讲用人问题外,其余四条全讲赋税问题。而且《孟子》一书中多次讲要减轻农民、商人的赋税,他甚至说,要是谁的税率超过了十分抽一,那他就是夏桀那样的暴君。这些也就是孟子的施政纲领。由此可见,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有恒产”,使老百姓(包括农民、商人)都变成有产者。这种思想对现在的当政者也有启示的作用。 “此章言能行王政,则寇戎为父子;不行王政,则赤子为仇雠。”

廛(chán):公家所建供商人租用的货仓,这里指抽取货仓税。征:抽取货物税。 关,讥而不征:关口,稽查而不征税。讥,稽查。 助:按古代井田制中央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助耕。 廛(chán):这里指民居。夫里之布:指夫布和里布。因故不能服徭役者,需出钱雇役,雇役钱叫做夫布。宅有空地而不种植桑麻,由国家抽取惩罚性的地税,叫做里布。布:货币。 氓(méng):流动人口,侨民。 天吏:替天行道的官吏。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

忽忽见春尽,徂年那更还。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凌厉心犹壮,沈绵气已孱。

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

()

我亦知吾生有涯,长将病骨抵风沙。

天寒短日仍为客,酒暖长亭未是家。

又若征夫催去去,更甘飞雨故斜斜。

旧闻行路令人老,便恐霜毛一半加。

()

小阮能随大阮游,收身连理洞藏脩。川翁巨眼同观海,家学湖西第一流。

百尺竿头今进步,新诗题箑记春秋。

()

历历秋旻隐翠屏,高轩何处隔江城。山斋寂寞天涵影,谷口清泠涧有声。

听雨悬灯蛩自语,看云倚槛句还成。不嫌地僻回车马,肝鬲拚为信宿倾。

()

江南江北纸钱飞,处处人家拜冢时。

杜宇不禁寒食雨,五更啼血上花枝。

()

海上何年抟猛气,人间不解有雄禽。短墙却碍冲霄翮,万里空馀搏兔心。

()

中天城阙吐蓬莱,万仞芙蓉压翠苔。紫雾昼连三竺起,青霞晨傍九华来。

龟蛇隐见灵仙窟,龙象骞腾上帝台。奇绝东南谁并此,祗应人世有雄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