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三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 · 三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孟子说:“大王所要达到的高远的目标,能够说给我听一听吗?” 齐宣王笑了一下,却没有回答。 孟子说:“是好吃的东西不能满足您口舌的需要吗?是轻软温暖的高级服装不能满足您身体的需要吗?还是各种色彩不能满足您眼睛的需要?美妙的音乐不能满足您耳朵的聆听吗?左右的侍从不够使唤吗?这些,大王的臣子都足以供给您,难道大王还是要追求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追求这些。” 孟子说:“既然大王不图感官的享受,那么大王的高远目标就很清楚了。想拓展国土,让秦、楚等大国向您称臣,君临中原而安定边境的蛮夷。但用您的办法,想达到您的目的,就好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 齐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可能比我说的要严重得多。爬到树上去捉鱼,纵使捉不到鱼,可也不会有什么后患。但用您的办法,去追求您的目标,下很大的工夫去做,将来一定会招致灾祸。” 齐宣王问:“(道理)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与楚国打仗,大王以为哪国会取胜?” 齐宣王说:“楚国人胜。” 孟子说:“小国本来就不是大国的对手,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势力弱的一方也不能对抗势力强大的一方。天下像齐国这样方圆千里的共九个国家,齐国的土地加在一起才占九分之一。靠一个国家去降服另外八个,与邹国对抗楚国又有什么区别呢?您为什么不从根本处着手呢?现在大王如果能实行仁政,让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廷有立足之地,种田的人都想在您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想在您的城市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天下痛恨他的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真能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呢?”

肥甘:指食物。轻暖:指衣裘。俱作名词用。 采色:即彩色。 便嬖(pián bì):左右被宠爱的人。 朝(cháo)秦楚:接受秦楚两国来朝。莅中国:统治中原。 若:人称代词,你。 邹:先秦古国,又称之为“邾娄”,战国之后称邹。都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盖(hé):与“盍”同,何不。反其本:返回到根本上以求得解决。 发政:开展王政。 疾:仇恨。赴愬(sù):前往申诉;愬,同“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萧寺留诗别,高怀不负公。江声元自急,山势古来雄。

下榻疏钟雨,登台落木风。重来无几日,除道避乘骢。

()

鲁国遗经火,口传赖伏生。九十秦博士,典谟赖以明。

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著述藏名岳,大义何峥嵘。

虎观待鸿儒,丹诏下江城。老年难走趋,岂敢抗弓旌。

抽书授使者,卷轴满巨籯。白云封岩谷,时闻鸾凤声。

()

鹤城西北古招提,十载长安梦不迷。我正凭阑送归目,君来卓锡话留题。

邯郸枕里三生速,瀛海天南一雁低。幽径小轩何日到,碧流长绕画廊西。

()

梦中同看梨花雨,醒来犹作喃喃语。绣被压春寒,低头蹙远山。

心情无限恶,恨剔灯煤落。开煞并头花,何曾准到家。

()

似仙犹火食,比古未巢居。

老子麤全节,小儿能著书。

下帘留乳燕,投饭出潜鱼。

幸好隆中客,无为起草庐。

()

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十步兰茶同秀彩,万年枝叶表皇图。

芟夷不及知无患,雨露曾沾自不枯。好住孤根托桃李,莫令从此混樵苏。

()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

巫山花巳红,楚水波新绿。两两浣沙人,照影斗妆束。

笑问《竹枝词》,何如《采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