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上等资质的人听到「道」,能彻底领悟「道」的深意,并且勤而不懈地身体力行。中等资质的人听到「道」,不能彻底领悟而表现出似懂非懂、将信将疑,进而也不会身体力行。下等资质的人听到「道」,完全无法领悟「道」,而觉得「道」是难以置信的,甚至是荒诞,以至于放声讥笑。(因为真正的「道」是无法言说的,且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种不被尚未悟道的人所嘲笑的「道」,其实就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因此古代建言立论的人就说过这样的话:真正领悟「道」的人,不再为名利所羁绊,在世俗看来,状若愚痴;在「道」上获得精进的人,消除私欲,事事後于人,在世俗看来,反而是退化了;这种看似平坦的「道」,要在世俗中领悟和修习,却是艰难万分。德心高于天下者,虚怀若谷;德泽披于天下者,功成不居;德行立于天下者,戒慎恐惧;德风施于天下者,虚空无欲。真正的「道」是无所不包的,就如同最纯洁的东西可以包容一切污浊而不被其染;真正的「道」是没有边际的,就如同无限的方形没有四角的;真正的「道」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长期考验,就如同大的器皿是经历费时且繁杂的工艺才能制成;真正的「道」也是听觉和视觉所感知不到,就如同世间那些超过人类感知极限的声音和具象。真正的「道」就客观存在于这样无法被感知的无形世界中。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建言:立言。 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质真若渝: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渝,变污。 大白若辱: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辱,黑垢。 大方无隅: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隅,角落、墙角。 「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猜你喜欢

赖有贤司牧,劝民相赈贷。亟发义仓钱,户口资零碎。

碾米借营仓,平粜付阛阓。劳劳相慰藉,教民且忍耐。

些许奚足恃,家家食海菜。海菜亦可食,须杂薯与米。

苟无薯与米,食之病且癠。肢体日浮肿,耳目日昏眯。

渐与鬼为邻,救死恐莫递。况自秋徂春,瓶罍罄如洗。

卖儿无人收,卖女空泣涕。朝朝望海天,伏地首九稽。

海舟其速来,皇恩尚可徯。

()

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

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忼慨,谁复似臧洪。

()

十年江海叹离群,才得逢君又送君。明日高楼凝望处,几重山水几重云。

()

风正陡。枝上乍惊消瘦。寂寂青条空独秀。东君还顾否。

无奈莺啼长昼。苦自将春拖逗。片片随风零落后。芳魂归碧甃。

()

驻桨燃灯大胜关,此关人道是天关。胜心已化江流远,超出人间第一关。

()

白日都消笔砚间,偶因行乐到松关。

秋声不尽萧萧叶,夕景无多淡淡山。

蛩响寒斋僧自定,苔荒深院客常闲。

已知身世俱成幻,莫叹西风鬓易斑。

()

中原归尚棘,三墓久成芜。未议增封树,先宜禁牧刍。

便须营虎落,将以护龙雏。不用平安报,惟期剪伐无。

()

怕窥红日照沙湾,怕见明灯照九寰。眼病以来唯一喜,喜乘微雨看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