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
万章说:“士不依靠诸侯为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诸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然后流亡国外,依靠别的诸侯为生,这是礼。士依靠诸侯为生,是不合于礼的。” 万章说:“君主所赠的粮食,就接受吗?” 孟子说:“接受。” “接受有什么道理?” 孟子说:“君主对于侨居本国的人,本来就应该周济。” 万章说:“周济他,就接受,赏赐他,就不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 万章说:“请问为什么不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职务,来接受上面的(禄米)给养。没有固定的职务而接受上面的赏赐,人们以为这是不恭敬的。” 万章说:“君主馈赠,就接受,不知道可以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馈赠肉食。子思不高兴。最后一次,他把使者赶出大门外,向北先磕头,又拜了两次,拒绝说:‘今天才知道君主是像养狗养马一样地对待我。’大概从此以后不再馈赠了。喜爱贤人却不能任用他,又不能养他,可以叫做喜爱贤人吗?” 万章说:“请问国君要养君子的话,怎样才可以叫做养呢?” 孟子说:“先给他传达君主的旨意,他就先拜两次,又磕头,接受下来。以后管仓库的人常送来粮食,管伙食的人常送来肉食,就不再传达是君主的旨意了。子思认为为了一点肉食使自己不胜其烦地一拜再拜,不是养君子的方式。尧对于舜,打发自己的九个儿子服侍他,两个女儿嫁给她,百官、牛羊、仓库都具备,把舜养在田野之中,以后又提拔他到最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才是王公尊敬贤者的方式。

托:依靠。 氓:迁移来的人,此指士。周:同“赒”,救济。 缪公:指鲁缪公。亟:屡次。鼎肉:熟肉。 摽(biāo):赶走。稽(qǐ)首:磕头。再拜:拜两次。“稽首再拜”,有拒绝之意。“再拜稽首”,有接受之意。 伋:子思之名。 台:通“始”,才。 将:送。 廪人:管仓库的小吏。庖人:掌管伙食的小吏。 仆仆尔:烦扰的样子。 加:犹言提拔。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雨中愁不出,阴黑尽连宵。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

无刍怜马瘦,少食信儿娇。闻道韩夫子,还同此寂寥。

()

斋房寂寂篆烟微,忽有泥金叩竹扉。一日看花倾白下,千秋奕叶振乌衣。

弹将流水方成是,刖后连城始悟稀。最好鹿鸣歌宴罢,莫教恬澹与心违。

()

月落空阶记旧踪,谁家砧杵乱疏钟。尘心到处还多事,幽兴无时不自浓。

帐底寂寥听雨雪,樽前萧瑟对芙蓉。白头倾盖成何事,并作愁城一万重。

()

白日过驹隙,玄发成衰翁。

升天无八翼,苦志怀晨风。

晨风不可个,下界尘冥蒙。

去去藐八极,安能离彀中。

为马或为牛,吾将安适从。

()

隔夕尊前子夜歌,双珠玳瑁剔灯蛾。莺啼绮梦偏愁短,花落空庭正怨多。

忍使鹣盟随逝水,漫将鲤信阻微波。情丝百丈空牢缚,回首离亭唤奈何。

()

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微吟还自喜,不饮信徒然。

陶亮贫非病,孟嘉醒亦颠。

相看莫相夭,与尔各当年。

()

震方望欲鼌,烂然明银海。天高湛霜气,大陆澄霞彩。

方欣全赵胜,更惭魏多垒。衰谢混俗宜,飞扬雄心改。

伊昔蒙国书,时维帝元载。牧冀缺远图,家吴起深悔。

疲马良念归,长林放麋在。筹边让群乂,勤王济真宰。

挂冠亦由余,何求复何待。

()

一棹碧苍茫,蕉衫碎影凉。风音和鸟语,水色与天光。

岸老蒲根出,沙平荻笋香。蹄轮何滚滚,对面即沧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