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六节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
万章说:“士不依靠诸侯为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诸侯丧失了自己的国家,然后流亡国外,依靠别的诸侯为生,这是礼。士依靠诸侯为生,是不合于礼的。” 万章说:“君主所赠的粮食,就接受吗?” 孟子说:“接受。” “接受有什么道理?” 孟子说:“君主对于侨居本国的人,本来就应该周济。” 万章说:“周济他,就接受,赏赐他,就不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因为不敢。” 万章说:“请问为什么不敢?” 孟子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固定的职务,来接受上面的(禄米)给养。没有固定的职务而接受上面的赏赐,人们以为这是不恭敬的。” 万章说:“君主馈赠,就接受,不知道可以经常这样吗?” 孟子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屡次问候,屡次馈赠肉食。子思不高兴。最后一次,他把使者赶出大门外,向北先磕头,又拜了两次,拒绝说:‘今天才知道君主是像养狗养马一样地对待我。’大概从此以后不再馈赠了。喜爱贤人却不能任用他,又不能养他,可以叫做喜爱贤人吗?” 万章说:“请问国君要养君子的话,怎样才可以叫做养呢?” 孟子说:“先给他传达君主的旨意,他就先拜两次,又磕头,接受下来。以后管仓库的人常送来粮食,管伙食的人常送来肉食,就不再传达是君主的旨意了。子思认为为了一点肉食使自己不胜其烦地一拜再拜,不是养君子的方式。尧对于舜,打发自己的九个儿子服侍他,两个女儿嫁给她,百官、牛羊、仓库都具备,把舜养在田野之中,以后又提拔他到最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才是王公尊敬贤者的方式。

托:依靠。 氓:迁移来的人,此指士。周:同“赒”,救济。 缪公:指鲁缪公。亟:屡次。鼎肉:熟肉。 摽(biāo):赶走。稽(qǐ)首:磕头。再拜:拜两次。“稽首再拜”,有拒绝之意。“再拜稽首”,有接受之意。 伋:子思之名。 台:通“始”,才。 将:送。 廪人:管仓库的小吏。庖人:掌管伙食的小吏。 仆仆尔:烦扰的样子。 加:犹言提拔。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富贵从来不可求,痴心夜半诉缘由。纵然乞得天孙巧,巧似天孙难久留。

()

江头潮正平,日照土山口。

坐见远来舟,高帆忽前後。

将随入浦风,稍度遥圻柳。

客无南北虞,信是承平久。

()

孤舟行何迟,岁晚洞庭雨。

跳波乱明珠,随风扬细缕。

云雾失君山,波浪连吴楚。

莫唱斑竹枝,别思满南浦。

()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

武昌归已近,今日过箄洲。沙泊春回雁,江喧晚浴鸥。

白花梅欲尽,青叶柳初柔。鹤驾来天上,新晴慰远游。

()

蟠桃结实许谁偷,笑作承华殿里游。

紫辇不留青鸟去,小儿空识茂陵秋。

()

万劫河山万劫尘,此君原是局中身。只因闲着当门坐,哆口旁观会笑人。

()

初遂还家愿,依然感索居。怀人时觅句,待雁偶缄书。

性拙儿童怪,年荒故旧疏。联床诸弟在,相伴作樵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