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彭更问(孟子)道:“跟随其后的车子有几十辆,跟从其后的人有几百人,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孟子说:“如果不符合原则,那就一筐饭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如果符合原则,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认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士人不干活而吃白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让各种行当互通有无,交换成果,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农民就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有多余的布帛;你如果让他们互通有无,那么,木匠和车工就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这里有个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在外就尊敬长辈,严守着古代圣王的道义,等待将来的读书人发扬光大,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为什么看重各类工匠、车工而轻视遵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工匠和车工,他们的动机就是谋饭吃;君子为实行道义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动机也是谋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论动机呢?如果他们对你有功劳,可以给吃的就给他们吃的好了。而且你是为了报答动机给饭吃?还是为了报答功劳给饭吃?” 彭更说:“报答动机。” 孟子说:“有人在这里,毁坏屋瓦,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动机是谋饭吃,那你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所做事的功劳给饭吃的了。”

彭更:孟子弟子。 传(zhuàn)食:转食。泰:过分,过甚。 通功易事:各个不同的职业互通有无。羡(xiàn):剩余。 梓、匠:即梓人、匠人,指木工。轮:轮人,制车轮的人。舆:舆人,制车厢的人。 待:持,扶助。 墁(màn):墙壁上的涂饰。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腊醅新上口。看书吃果,灯前厮守。残夜新春,只判一声清漏。

不用占鸡卜镜,但愿得、花红人寿。君信否。垂帘一晌,春词琢就。

不解格五弹棋,祇色子玲珑,称伊纤手。玉雪娇儿,可要软饧酥豆。

斜倚薰笼不睡,任消尽、博山香兽。看镜久。青青鬓丝依旧。

()

谁将玉斧伐凌阴,片片清凉似客心。顿使当筵无暑气,宁须到吻失烦襟。

月回汉殿金茎浅,天入峨眉白雪深。岂有热肠消不得,独馀清兴满瑶琴。

()

一曲清商露未收,坐间枚叟泪潜偷。那堪花萼楼头色,半入池塘梦里愁。

()

寒烟寂寂锁清溪,圆月亭亭上曲堤。小杜风情遥可想,闲调丝竹舞金泥。

()

倦思转无梦,未息又生心。人定警微响,灯昏浮半阴。

夜色度疏幌,凉风传密林。散发出高阁,横琴怀古音。

()

开岁晴非少,经旬雨是多。涧寒人迹断,山暖鸟声和。

试手应如画,回身易掷梭。无聊宜已矣,有兴竟云何。

()

岧峣相对俯清洼,鹄举鸿冥天路遐。但使闻声能起舞,何须斗檄每交加。

晨昏几带金乌色,晦朔犹留玉兔华。此日标名非我事,任他觜距向时誇。

()

落宿半遥城,浮云蔼层阙。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

结思想伊人,沈忧怀明发。谁为客行久,屡见流芳歇。

河广川无梁,山高路难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