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节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
彭更问(孟子)道:“跟随其后的车子有几十辆,跟从其后的人有几百人,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孟子说:“如果不符合原则,那就一筐饭也不从别人那里接受;如果符合原则,那么,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认为过分吗?” 彭更说:“不。士人不干活而吃白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你如果不让各种行当互通有无,交换成果,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农民就有多余的粮食,妇女就有多余的布帛;你如果让他们互通有无,那么,木匠和车工就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这里有个人,在家就孝敬父母,在外就尊敬长辈,严守着古代圣王的道义,等待将来的读书人发扬光大,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为什么看重各类工匠、车工而轻视遵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工匠和车工,他们的动机就是谋饭吃;君子为实行道义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动机也是谋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论动机呢?如果他们对你有功劳,可以给吃的就给他们吃的好了。而且你是为了报答动机给饭吃?还是为了报答功劳给饭吃?” 彭更说:“报答动机。” 孟子说:“有人在这里,毁坏屋瓦,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动机是谋饭吃,那你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就不是根据动机,而是根据所做事的功劳给饭吃的了。”

彭更:孟子弟子。 传(zhuàn)食:转食。泰:过分,过甚。 通功易事:各个不同的职业互通有无。羡(xiàn):剩余。 梓、匠:即梓人、匠人,指木工。轮:轮人,制车轮的人。舆:舆人,制车厢的人。 待:持,扶助。 墁(màn):墙壁上的涂饰。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燕雀纷纷出乱麻,汉江西畔使君家。空堂自恨无金弹,任尔啾啾到日斜。

()

坐断孤危未肯休,荷担杰阁与层楼。

柦翁活计丘山重,得力全归顶{左宁右页}头。

()

缘遇离苦海,修真寂真寥。向真风里捉真飙。种琪瑶真真,瑞满青霄。

引真个玉兔,真个金难,自是能消。更收聚真龙真虎,缭绕真象肯偏饶。

真恍惚,直彰昭。见真婴真姹相招。访真离真坎真处,要真真相济服灵苗。

忽结亘古真容,因真清净,功力和调。蓬岛去,拜礼重阳师父,永逍遥。

()

晋水吴山路渺漫,几于清夜梦相看。天边落雁千金重,海上驱兵六月难。

高会久虚王子席,浮名何用大夫官。斗南日日频回首,目断秋空意未阑。

()

问滋兰怨楚,捐佩吊湘,寸波如泪谁浣。鼓瑟含凄,送春余倦。

怕与招魂魂远。广乐休张,洞庭风紧,苍梧潮卷。带渚宫、笳角悲凉,误却登楼王粲。

轻付衡阳去雁。奈峰回信阻,路迷三筦。动南国芳馨,望里未秋先变。

回风赋罢,涉江归晚。可惜参差吹断。尽落到、笛外梅花,醉把湖云偷剪。

()

苔雨初乾。窗日犹寒。独自凄凄无一事,但凝伫空帘。

低徊深院,徙倚回栏。又是去年时候,魂欲黯、梦将残。

怎有限、韶光无限怨,为杨柳情牵。桃花命薄,梅子心酸。

()

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尘。

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画人。

()

太原李,继忠襄。京兆李,王咸阳。唇齿相依势相望,搆谗煽虚撼金床。

王纲偏,圯弗攑,上弗急君父,同盟不相援。徵兵关中伐太原。

大丞相,偏将军,士马百万蹂燕云。国已墟,关来从。

尉之陀,窦之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