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复次:这是连接前后文的关联词,表示“接着说”。 无所住:心不执著。 布施:梵文“檀那”,意译“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财物、福利施于别人。 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佛教所谓“六尘”,也是“八识”中的前“六识”,即人的主观认识功能和作用的六个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产生。 四维:指四隅、四角,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里说“四维、上下”,连上前面所说的东、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谓“十方虚空”,概指全部宇宙。 如所教住:照我说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猜你喜欢

清晨风日辟群阴,一纸三熏上帝临。

或者贪功频滑手,毅然奋笔特诛心。

冤辞赖有由言折,圣世难施汉法沉。

此举岂谋身祸福,祗怜无罪挚南音。

()

神草如蓬世不知,壁间墙角自离离。

辛盘空芼仙人杖,药斧惟寻地骨皮。

千岁未逢朱孺子,四时堪供陆天随。

霜晨忽讶春樱熟,閒摘殷红绕断篱。

()

寂寞成何事,蹉跎忽至今。聪明过壮岁,道德负初心。

斜日延疏竹,寒花逗晚林。昌黎箴自在,读罢一沈吟。

()

莫信人间有后期,狂花风里自难持。袖中书字何曾灭,恰到三年意尽时。

()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

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

()

黄昏月暗妖鸟鸣,尨然钝质麤豪声。

凭凶自异立屋角,潜事觜吻欲我惊。

岂知惯闻此丑狡,呼集鬼物夸阴狞。

夕盗鸡雏无畏避,曾遭弹射沉泥坑。

汝今病翼未甚愈,还作旧态侵平明。

阳乌曈曈出东海,照汝宜丧胆与精。

何为世人苦憎汝,汝常盗物资已荣。

傥有弓矢勿污辱,杀此非得去恶名。

养雏四三已相似,眼脑实异鸾皇生。

一朝车轮翅堕地,狐鼠入穴枭党烹。

()

威□百粤胜重扃,荆犬犹闻夜不惊。老去风光真荏苒,朅来时俗厌将迎。

戒心稍喜囊中净,狎鸟兼忘物外情。谁继汝南耆旧传,付他乡论十分平。

()

菖歜何青青,乃在山之隰。岁久生九节,茹之可绝粒。

华滋谢秋风,怜尔固独立。吾将舍芝苓,薄言采芳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