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我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我听佛这样说,表示经中的话都是佛亲口说的,这是为了增加佛经的可信度。 时:那时。 大比丘众:比丘是梵语,即受了具足戒的男性僧侣,又名乞士。女性叫比丘尼。 千二百五十人: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世尊:对佛的尊称,所谓佛为三界之尊,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缽(bō):僧人食具,通常用泥或铁制成,圆形,略扁,小口,平底。 次第乞已:按顺次挨家挨户乞食。佛乞食是为被乞食者种福,所以不能择贫富,而要按顺序来,即“次第”。 洗足:佛是光脚乞食的,所以回来要洗足。 敷座而坐:整理好座位打坐。

“法会因由”意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法会召集的原因和背景,“分”相当于现在的“章”、“节”等。第一品讲述了佛是一个平常的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时时处处在修行,进入境界,穿衣,乞食,吃饭,洗足,敷座,都自然体现乞士的威仪,这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猜你喜欢

刘几伯寿也。刘有二侍妾,名萱草芳草,吹铁笛骑牛山间,玉华亭榭遗*吩谘伞=鹛糜裉冕陨绞拢??乔肀谏偈疑饺???逯??病*山家酿初熟,取醉不论钱。清溪留饮三日,鱼鸟亦欣然。见说玉华诗老,袖有忘忧萱草,牛背稳於船。铁笛久埋没,雅曲竟谁传。坐苍苔,?乱石,耿不眠。长松夜半悲啸,笙鹤下遥天。天上金堂玉室,地下石城琼壁,别有一山川。把酒问明月,今夕是何年。
()

三峡啼猿恨满编,乐于此外本来全。累虽犹泥调兼操,高在已忘徽与弦。

纸上陈言奚足恃,指间妙趣不容传。须知自有天然韵,寄在风泉与露蝉。

()

无姓无名逼夜来,院僧根问苦相猜。

携灯笑指屏间竹,记得当年手自栽。

()

万松排立撑云表,虚籁生风秋月皎。

了翁安在不可呼,雪鹤飘然下林杪。

()

檐冰折,鸳鸯瓦上霜如雪。霜如雪,玉台呵手,今朝寒绝。

檀心点点香初彻,晓妆才罢凭肩说。凭肩说,去年今夜,围炉时节。

()

昔日闻苏小,今朝见小苏。

未知苏小貌,得似小苏无。

()

屋梁明月频年梦,迥阑几番愁倚。落叶悲秋,长条堕劫,心悸斯人憔悴。

征尘未洗。喜一笑相逢,夕阳烟翠。大斗浮余,世闲如许快心事。

新居还更不远,又天街共踏,寒月如水。许浑诗情,彭宣丝竹,并作当筵欢醉。

清心妙理,况道味醰醰。近来增美,进步竿头,素心人倍喜。

()

如闻珍重疏閒情,为遣安车遂晚荣。海上青山归旧隐,篱边黄菊待遄征。

衣冠愿谢明时事,功德长垂君子名。无限观人多下泪,追攀不复驻高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