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金刚经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菩萨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觉悟的心思、念头。 如如不动:佛教术语,指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如是观:像这样看。 优婆塞、优婆夷:梵语,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

一切都在变化,因此一切都不真实,这就是「应化非真」。佛最后念四句偈语,是对《金刚经》义理的概括总结。总之一切「有为法」即一切红尘万象,如梦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闪电,都是转瞬即逝,也就是标目所谓「应化非真」,一切都是变化不居的,是不真实的。你懂得了这一点,你就看开了,你也就觉悟了,你就要修行,要向众生讲解这个道理,你就不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等所迷惑纠缠,你就不是一个心心念念只想到自己的自私的人和可怜的人,而是一个菩萨,一个佛了。菩萨和佛并不是神,而是每一个觉悟了的人。所以对佛的庄严身相也要破除,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树下诞生佛和须菩提通过对话讲解《金刚经》的方法是旋立旋破,讲究「扫除」,从各个角度打破人的执著心,阐明万法皆空。但他们同时强调不能因此执著于「空」和「无」,因为执著于空和无就使空和无成了一种新的「有」,这就着了「空相」,仍然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有为法」不能执著,「无为法」也不能执著。所以经文中也有不少对「无为法」的破除,所谓不住「非相」,不住「断灭相」。这就是所谓不沉顽空,不堕偏枯,不落两边。这样,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既说万法皆空,但又并不完全否定现实,说万法都是变动不居的,但万法还是存在的,因此又强调要获得觉悟不能离开现实的一切琐细事故,说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说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了道理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猜你喜欢

神交悭一面,见画悟同门。衣钵承卢赵,清妍逼宋元。

羡君才出众,愧我志空存。隔海遥南望,何时共一樽。

()

四十不官拥皋比,男儿怀抱谁人知。药草聊同伯休卖,款段欲陪少游骑。

君来渤海从去春,黄尘埃壒愁杀人。末流岂肯重儒术,可怜论语供烧薪。

嵚奇历落不称意,高阳酒徒兀然醉。长驱八尺两颐丰,高谈慷慨忧时泪。

平生贱子徒坚顽,穷途谁复垂温颜。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

问君秋水剪双眸,何独异我稠人稠。无双岂独楚王信,千秋无复文信侯。

君今长揖告我行,南风欲挂孤帆轻。闽之东门温泉温且清,荔阴如见挥巨觥。

()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

虎踞龙盘化劫灰,登临怀抱动吟哀。山河王气归今代,经界遗踪认古来。

御水了无乔木在,金陵犹见野花开。繁华消息无从问,落日荒烟锁凤台。

()

垂旒朝日侍明光,开府频年控粤裳。幕下诗名收李杜,朝端文誉重班扬。

行藏未许亲鱼鸟,栖处还应是凤凰。最是怜才心更切,远题书札问陵阳。

()

金门辞隐吏,宝地谒空王。碧涧飞龙树,青山绕雁堂。

露吟萝卷幔,云卧石为床。莫叹春归尽,天花晚更香。

()

朔雁惊飞起。忆前年、酒墟击筑,和歌燕市。一自卢沟桥头别,满眼斜阳流水。

怅去路、云山无际。强欲寻君惟有梦,奈梦魂、不度三千里。

君忆我,定相似。

虚惭踪迹天涯寄。但逢迎、五陵裘马,有谁知己。翻羡一官乘边障,苦爱宾朋文史。

况芦酒郫筒堪醉。燕颔书生还未老,拚从军、共作封侯计。

带围解,且休矣。

()

剑眉山鼻戟如须,生面麒麟可即图。渭水师臣为后辈,金城老将作前驱。

扫清君侧诚难事,恢复辽阳岂庙谟。当享何烦三叹所,秋风吾已稳菰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