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

译文

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注释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李白好友。

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

梵(fàn)筵(yán):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诗:“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

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栱(gǒng):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鸟聚”句:王琦注:“《法苑珠林》:舍卫国涯树梢舍众集之时,猕猴飞鸟群类数千悉来听法,寂寞无声,事竟即去,各还所止。”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诗题是“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但据诗意,这首诗与孟浩然并没有什么关系。王琦在《李太白全集》的注里这么说:“孟六浩然恐是孟赞府之误。”

  “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梁宋繁华古无比,凋残近自丙寅始。私门剖刻尽锱铢,群盗诛屠及妻子。

我分虎竹当乱离,膏盲之疾安可为。公为方岳会昌运,拨乱扶伤又一时。

春风病草回青未,一望伤心堕清泪。

()

兰桨双欹倚桂舟,隔花临水思夷犹。香囊玉佩劳相赠,绣幄银屏惜共留。

愁绕凤台秦树暝,梦回巫峡楚云秋。多才苦被春情恼,镜里潘郎雪满头。

()

晓食盘中莲,忽思水中藕。莲菂苦如荼,藕甘能爽口。

甘苦虽不同,同生泥水中。得藕荐笾实,采莲归药笼。

奈何莲有菂,贵人终不食。藕丝虽长难系莲,莲抱苦心空自怜。

()

宿鸟窥檐日渐昏,徘徊顾视少埃氛。高槐结阵鸣秋雨,叠嶂争豪出暝云。

愁病巑岏谁省我,笑谈磊落独怜君。遥思静坐西窗下,只与何人治典坟。

()

风草草,露浓浓。筑起愁城几万重。黄叶满庭人未扫,一声哀雁五云中。

()

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

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

()

忆昔丙辰还亲旁,恰恰先春社三日。

社日侍亲行交源,紫蕨儿拳森玉立。

是日天明风气柔,入自交源茗源出。

迤逦又复至前山,涉润还家日将没。

慈新意在营一丘,卷卷欲于近舍求。

不归议论悉未定,那知今作汪潭游。

汪潭去家正五里,百里来龙于此止。

龙止水亦止,清潭窈无底。

宝剑秋空横,秀峰春笋峙。

最爱丫角羊,艮木之印乡。

长生亥水来朝丙,千古长溪流不尽。

雍容冠佩紫薇垣,寿星更出丙丁间。

神游既安后昆福,赋此铭章绋实录。

()

洞天三十六,第九曰林屋。

神仙固难名,环怪存记录。

旷岁怀寻赏,兹辰幸临瞩。

驰神在真游,岂复惴深谷。

解袜纳芒履,燃松命光烛。

初行已伛偻,渐入但匍匐。

顾瞻避冲磕,浑淖没手足。

如此百馀步,始可立寓目。

或垂若钟簴,或植若旌纛。

有如案而平,有类几而曲。

镌刻非人工,晶莹粲黄玉。

遥知窍穴外,定有金庭籙。

凡肌不可往,叩击安敢黩。

鸾凤无消息,但见白蝙蝠。

却还望微明,既出犹喘促。

沾衣怜石髓,孰悔泥涂辱。

庶几达微慕,养生相吾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