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总术

文心雕龙 · 总术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为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曲。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伶人告和,不必尽窕瓠之中;动角挥羽,何必穷初终之韵;魏文比篇章于音乐,盖有征矣。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夫骥足虽骏,纆牵忌长,以万分一累,且废千里。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
赞曰∶
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
今天人们常说:文章有“文”和“笔”的区分,认为无韵的就是“笔”,有韵的就是“文”。文和笔都是有文采的,文采是用来丰富语言的,照理包括了韵文《诗经》和散文《尚书》在内,至于把文章分为“文”和“笔”两个名称,是从晋代才开始的。颜延年以为:“笔”这种文体,是有文采的“言”;经书就是没有文采的“言”而不是有文采的“笔”,传记就是有文采的“笔”而不是没有文采的“言”。颜延年的说法有自相矛盾,请借用他的矛,用来还攻他的盾。为什么这样说呢?《易经》里的《文言》,难道不是有文采的“言”吗?倘若说“笔”是有文采的“言”,那就不能说经书不是有文采的“笔”了。颜延年想要用上述原则来立论,实在看不出这个论点可以确立。我认为说出口的话就是“言”,用笔墨文字写出来就叫“笔”;讲恒久不变的道理的是经书,解释经书的是传记。经和传这类文体,脱离了“言”,而进入于“笔”,可见,“笔”这类文体是受语言影响的,它的文采可以多些,也可以少些。“六经”是以它叙理述事的正确精奥而不可改变,不是用“言”和“笔”来分优劣的。从前陆机的《文赋》,号称对文体有详尽的论述,但是只一般地谈琐屑的问题,而实际上对文体的论述却并不完备。因此,认识到文体的变化无穷,懂得这种变化的人可算是难得了。 一切精心创作文章的人,各自争取文章的新奇藻丽,多要求练辞,不肯研究作文的方法。因此,无用的石子,有时混杂在玉石里;美好的玉石,有时又好似石子一样。讲究精练的人创作内容简明扼要,然而内容贫乏的人作文也很简单短小;博识的人作文内容完备详尽,芜杂的人作文内容也非常繁多;善于辨析事理的人作文昭畅明白,浅薄的人作文也写得很显露;善于深思的人作文层叠曲折,喜欢诡奇怪异的人作文也可以写得迂回曲折。有的意义华美而缺乏声情,有的事理劣拙而文辞光润。从这里我们知道写文章和搞音乐一样,使钟声协调,琴弦和谐确实非常困难。乐师说钟的声调和谐了,可能是碰巧,不一定都掌握了调钟的方法。乐师弹奏出各种乐调,哪能从头到尾都合于音律;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拿音乐来比譬做文章,是有根据的。不砍断盘错的树根,无从检验斧子的锋利;不能分析文章的奥妙,无从辨别是否具有精通创作的才能。能够精通创作必须靠懂得作文的方法,如果不是周全地鉴别各种文体的区分,尽量分析各种条理和例证,哪能够控制情理,在文坛中取得优胜呢? 因此掌握技巧来驾驭写作文章,就好像善于下围棋的人精通棋术;抛弃技巧凭着主观,就好像赌博碰运气的偶然遇合。所以像赌博那样写作,凭借不可靠的巧合意外得来,虽然文章前面这样做了有功效,可是后面的部分却难于继续做下去。内容写少了不知道如何补充,多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删减,这样不管多了少了,都感到迷惑,怎么能够掌握写作的好坏呢?至于像善于下围棋那样写作,那技巧就有恒常一定的法规,按部就班地等待情思的酝酿成熟,因其时宜,顺其机会,使文章的写作总不离开正轨。如果技巧掌握得极好,时机又掌握得很巧妙,那文章的义理韵味便会腾跃升起涌现出来,文辞气势便会蜂拥到来。看起来文采就像织锦彩绘,听上去音乐像合奏管弦,尝起来它的味道就像甘美佳肴,佩戴上它的气味就像兰桂芬芳。写作所能收到的效果,到这样才算是最好的了。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但缰绳却切忌过长,缰绳牵得过长不过是万分之一的小缺点罢了,尚且要妨碍马的千里之行;何况文章写作的各种体裁的各种要求,讲创作理论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只要某一方面不协调,整个体系就会遭到破坏。所以在对写作原则一一进行研究论述之后,这里又把整个作文的原则归纳综合写成《总术》这篇文章,用来全面概括写作的原则及其变化。这好比车轮的三十辐共同凑集在车轮的毂上组成车轮的整体一样,虽然那样讲写作不值得称美,也是浅陋者的一得之见。 总结: 繁华的文坛茂盛的艺苑,文章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务必首先注意根本总体,彻底认清基本写作原理。掌握技巧才能总览万端变化,抓住要点才能驾驭一切纷繁。文思虽然没有一定规则,但写作的原理却是一定的。

文:有韵文。笔:无韵文,它包括了韵文之外所有文章和文字记载的东西。 诗书:《诗经》有韵文,《尚书》无韵文。古代不分“文”、“笔”,都是文。 近代:指晋以来。 文:文采。 “传记”句:颜延年认为传记如《左传》之类作品有文采,所以应该属于“笔”。 易之文言:《周易》的《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周易·大传》“十翼”之一,专门解说《乾》《坤》两卦,写得很有文采。 发口为言:发口,说出口。言,语言。 “常道曰经”二句:张华《博物志·文籍考》:“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陆氏:陆机。其《文赋》对文体的论述比以往的人详细。 练:选择。 约:简练。 芜(wú):杂。 声悴:文辞不好。声,文辞声韵;悴,微弱。 “伶人告和”二句:周景王铸钟的故事:周景王要铸造巨大的无射钟,臣子们都认为太耗钱财,但景王不听。“钟成,伶人告和。”伶人谄媚景王,报告说钟声和谐。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和《国语·周语下》。窕槬:钟声的细小与洪大。刘勰用这个故事意为,乐师报告钟声调和,可能是碰巧,不一定真能掌握了奏乐的技巧。比喻有的人写作偶然可取,但并未真正掌握写作的技巧。 盘根:弯曲盘绕的树根,比喻复杂困难。 圆鉴:全面考察。区域:指写作的各个方面。 弈:下围棋。数:技巧。 傥(tǎng)来:意外得来。 按部整伍:犹按部就班,指按一定次序。 锦绘:比喻作品形象鲜明漂亮。锦,杂色丝织品。 腴:肥美。 纆牵忌长:《战国策·韩策三》说王良的徒弟驾千里马,却跑不了千里路,驭马神手造父的徒弟告诉他说:“你的缰绳牵得过长。”缰绳长只是万分之一的小问题,却妨碍跑千里路。 备总:全面总结概括。情:指各种写作原则方法。 文场笔苑:都指文坛。文,韵文;笔,无韵文。 门:类。 源:根源,指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一:指规律。万:各种情况,创作中的各种问题。 契:契约,指规则。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氾桥前百里镜,

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

自我游毗陵,五年今于兹。未尝不闵雨,未尝不苦饥。

成汤周宣世,岂复能过斯。上无桑林祷,下无云汉诗。

赤子饿沟渠,良田生蒺藜。听于闾里间,愁毒不可为。

思得一贤人,救其渴与饥。上天似悔祸,子乃今来尸。

爱民在恭俭,自可为吏师。但恐百里小,膏泽难尽施。

子本湘乡君,湘人望子来。下难兄弟别,上顾坟墓违。

将母以谂君,上书再三辞。朝廷欣然许,多士咸谓宜。

为政推此心,可令孝者慈。吾闻屠牛刀,不贵于割鸡。

思君苦道远,莞尔寄此词。

()

不逢棋酒与莺花,古观高吟字字嘉。好事独来终日赏,诸翁争去著诗誇。

()

宛宛西飞日,馀光照客裳。青冈留一壑,石濑幽且长。

驾言从之游,山水有清光。浮云日夕起,寒风何凄凉。

宁为岩畔柏,不随秋叶扬。朅来二三子,怀德应徬徨。

渊隽寻薄味,苦淡出清商。浩歌入云表,惊起双鸿翔。

沉浮何足论,兹意殊未央。仰看河汉碧,徒尔问津梁。

()

春来到处富群英,浮浪应无实副名。

独有岁寒三冷友,凌霜傲雪伴诗盟。

()

临岐跋马向齐山,苒苒烟萝试一攀。怪石何年居物表,白云终日伴僧閒。

气吞城郭纷嚣外,势接江湖浩荡间。况是重阳时节近,紫微前咏好开颜。

()

新安南渡到东瀛,雌伏荒隅一老生。钁铄精神閒杖履,逍遥岁月寄琴筝。

布衣酒遣山人兴,海国诗传处士名。投赠锦囊俱好句,监门从此重侯籯。

()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