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征圣

文心雕龙 · 征圣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是以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而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
所谓「圣」,就是能够独立创造的人;所谓「明」,就是能够继承阐发圣人学说的人。用述作来培养人的性情,古代圣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学生说:「孔子的著作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在这些著作里,是表达了孔子的某些意见或主张的。古代圣王的教训,在古书上记载着;孔子的言行,都充分表现在他的教导人的言论里。所以,对较远的,孔子称赞过唐尧之世,说那时的文化兴盛焕发;对较近的,他赞美过周代,说那时的文化丰富多采,值得效法。这些都是政治教化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春秋时郑国攻入陈国,在对待晋国的责问中,郑国子产因为善于辞令而立下功劳。宋国曾用最隆重的宴会招待宾客,由于谈话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事业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孔子赞扬子产,说他不仅能用语言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用文采把语言修饰得很漂亮。孔子谈到一般有才德的人时,就说情感应该真实,文辞应该巧妙。这些都是个人修养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 圣人能够全面考察自然万物,并深入到其中精深奥妙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写成堪称楷模的文章,其表达的思想也才能与客观事物相吻合。圣人的著作有时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其主要思想,有时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有时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有时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极少的文字来赞扬或批评,《礼记》里常用轻的丧服来概括重的丧服:这就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诗经·豳风·七月》是用许多章句联结成篇的,《礼记·儒行》也常用复杂的叙述和丰富的辞句:这就是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的例子。此外,有的文章讲得像《夬》卦所说的那样决断干脆,有的文章写得像《离》卦所说的那样清楚透彻: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主体的例子。还有《周易》中的四种卦象,道理精深,意义曲折;《春秋》所运用的五种记事条例,也常是文辞微妙,意义宛转:这就是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据上述可知:各种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洋与略、隐与显的区别;所以写文章时,或压缩、或加详,要随不同的时机而定;写作上的千变万化,要适应不同的具体情况。所有这些,如果以周公、孔子的文章做标准,那么在写作上就算找到老师了。 所以刘向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作标准来检验;匡衡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书为根据。《周易·系辞》说:「辨明事物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句就可以充分表达了。」《尚书·毕命》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奇异。」由此可见,必须有恰当的说明才能表达出文章的论点,必须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辞采。倘能这样安排文辞,就能避免单纯追求奇异的毛病;这样建立起来的论点,也就能得到辞句明确的益处了。那么即使内容精深曲折,但不会影响到它说明的恰当;虽然文辞微妙宛转,但不会妨害它能抓住要点。文章要抓住要点和辞句写得微妙并无矛盾,说明的恰当和内容的精深也可同时并存。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颜阖说:「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装饰似的,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虽然颜阖想借此来指责圣人,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圣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华丽,本来就是兼有动人的文采和充实的内容的。自然之道本来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钻研它;文章是显而易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据圣人的著作来进行写作,那么写成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总之,只有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他们的见解有如日月之明,他们的辞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样丰富。古代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作者:创始者。 述者:继承者。这两句本于《礼记·乐记》中说的:「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陶:制造瓦器。 铸:熔炼金属。这里用陶铸比喻对人的教育培养。 上哲:指古代圣贤。 夫子:孔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夫子文章,可得而闻」二句: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见《论语·公冶长》。 情:感情。这里引申指意见或主张。 方:木板。 册:编起来的竹片。这里泛指书籍。 风采:风度神采。这里引申指言论行为。 溢:满。 格言:可以示人以法则的话。格,法则。 焕乎:《论语·泰伯》载孔子赞美唐尧的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焕,有光彩。 郁哉:《论语·八佾(yì意)》载孔子称颂周代的话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文采丰盛。 郑伯:郑简公。 入陈:公元前548年郑国军队攻入陈国。 文辞为功:当晋国质问郑国为什么攻打陈国时,郑国大夫子产说明了攻陈的理由。文辞,指子产所作正确有理的回答。 折俎(zǔ):把煮熟的牛羊等切开放在俎上。这是一种招待贵宾的隆重礼节。俎,盛肉的器具。 多文举礼:在宋平公招待赵文子的宴会上,宾主谈话都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学生记下这次宴会的礼仪。举,记录。 子产:郑国执政者公孙侨,字子产。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句: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足,成。 「情欲信,辞欲巧」句:见《礼记·表记》。 含章:是说蕴藏着文采,引申指写作。 玉牒(dié):重要文件。「玉牒」和下句「金科」意同,亦即金科玉律的意思。 秉文:指写作。 秉:操持。 科:条文。 鉴:察看。 周:全。 日月:借以概括整个自然界。 极:追究到底。 机神:微妙精深。 规矩(jǔ):法则。规,画圆形用的器具。矩,画方形用的器具。 符契:完全符合。 符:古代作为凭信用的东西,以两者相合为凭。契:约券。 该:兼备。 体:主体,指文章的主要部分。 藏用:隐藏其作用,即不明显地表示文章的作用。 丧服:居丧之服。古代丧礼,根据与死者关系不同而着轻重不同的丧服。 举轻包重:《礼记》中的《曾子问》和《檀弓》两篇,都讲到以轻的丧服概括重的丧服的用法。 《邠(bīn)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全诗由八章组成,每章十一句,是《诗经》中较长的一首诗。邠,同豳。 《儒行》:指《礼记》中的《儒行》篇。 缛(rù):繁盛。《儒行》中把儒者分为十六种来论述。 书契:文字,引申指著作。 《夬》(guài):《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夬」表示决断。 昭晰(xī):清楚。《离》《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离」表示像火光一样明亮。 四象:《周易》中的卦象,有实象、假象、义象、用象四种,叫做四象。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 五例:《春秋》记事的五种条例:「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yú)」,「五曰惩恶而劝善」(见社预《春秋左氏传序》)。晦,不明显。 术:方法,这里指表现手法。 抑:压止,这里是精减字句的意思。 引:延长,这里是加详的意思。 会适:应为适会。 适:适应。 会:时机。 征:征验。 周、孔:周公、孔子。 子政:刘向字子政,西汉末年学者。所作论文今不存。 以上两句唐写本作「是以论文,必征于圣」。 稚圭(guī):匡衡字稚圭,西汉未年学者。他曾向汉成帝建议重视学习经书。 以上两句一作「窥圣必宗于经」。 宗:主。 辨物:辨明一切事物。 断辞:明确的辞句。 断:决断。 备:具备,这里有充实的意思。 体:体现。 辩:指「辨物」而得的论点。 尤:过失。 义:宜,适当。 精义曲隐:如上文所讲《周易》的「四象」。 微辞婉晦:即上文所讲《春秋》的「五例」。 偕通: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偕,共同。 并用:同时运用。 颜阖(hé):战国鲁人。他的话见于《庄子·列御寇》。 仲尼:孔子的字。 这两句《庄子》中的原话是:「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 訾(zǐ):说别人坏话。 已:语词。 衔:含在口中。 佩:系在身上。此二字在这里都引申为「具有」之意。 天道:即《原道》篇说的「自然之道」,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钻:深入研究。 仰:仰而求之。 胡宁:何以,为什么。 庶:近。 妙:指精妙的道理。 极:追究到底。 生知:生而知之的人,即圣人。 睿(ruì):智慧,明达。 宰:主宰,引申为掌握、具有。 气:这个字在《文心雕龙》中用的较多(共七十九次),解释也很分歧。从全书运用情形看,除明确指才气、气势、辞气和气候等意思外,多数用以指作者所特有的气质,或作者的气质体现在创作中而成为某些篇章的特点。这里是指圣人的气质。 鉴:察看,这里指观察事物而形成的主张或意见。 百龄:百岁,指圣人的一生。 影徂(cú):形体已成过去。徂,往。

《征圣》是《文心雕龙》的第二篇。「征圣」就是以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为证验,说明儒家圣人的著作值得学习。刘勰的文学评论,一切以儒家圣人为依据,这给他的文学观点带来很大局限。但从本篇的具体论述可以看出,刘勰善于吸取儒家著作中的某些论点,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当时文坛上的实际情况,而加以总结和发挥,因而构成了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理论体系。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

忽忽见春尽,徂年那更还。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凌厉心犹壮,沈绵气已孱。

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

()

我亦知吾生有涯,长将病骨抵风沙。

天寒短日仍为客,酒暖长亭未是家。

又若征夫催去去,更甘飞雨故斜斜。

旧闻行路令人老,便恐霜毛一半加。

()

小阮能随大阮游,收身连理洞藏脩。川翁巨眼同观海,家学湖西第一流。

百尺竿头今进步,新诗题箑记春秋。

()

历历秋旻隐翠屏,高轩何处隔江城。山斋寂寞天涵影,谷口清泠涧有声。

听雨悬灯蛩自语,看云倚槛句还成。不嫌地僻回车马,肝鬲拚为信宿倾。

()

江南江北纸钱飞,处处人家拜冢时。

杜宇不禁寒食雨,五更啼血上花枝。

()

海上何年抟猛气,人间不解有雄禽。短墙却碍冲霄翮,万里空馀搏兔心。

()

中天城阙吐蓬莱,万仞芙蓉压翠苔。紫雾昼连三竺起,青霞晨傍九华来。

龟蛇隐见灵仙窟,龙象骞腾上帝台。奇绝东南谁并此,祗应人世有雄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