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养气

文心雕龙 · 养气
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
夫三皇辞质,心绝于道华;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战代技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也。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
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有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馀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赞曰∶
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
从前王充著《养性》书,写作了论述养气的篇章。那完全是自己体验后写出的,难道是凭空造作吗?耳、目、鼻、口五官,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心思言语,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要是心意情志自然谐和,那就会事理融洽而情意舒畅;钻研磨砺用心过分,那就会使精神疲劳而气力衰竭,这是属于体气性情方面的变化。“三皇”时代文辞朴质,思想和华靡绝缘。“五帝”时代开始具有文采,敷陈进奏时很重视语言。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代,虽然各代相沿愈来愈讲究文采繁缛,但思想还都是从心中发出,分量恰当,不是勉强扯到才力外去。战国时代思想分歧而好诡诈的技能,专门研究奇谲的道理和文饰游说的言辞。从汉代到今天,修饰文辞每天都务求新奇,竞逐光华,炫耀文采,心思也用空了。所以用淳厚质朴的言辞来和华丽浮夸的文辞相比,文采和质朴相差千里;用顺着心志写作和竭尽思虑苦写比较,劳累和安逸要相差万里。这是古人所以从容,后代所以忙碌的原因。 大凡青少年阅历较浅而志气旺盛,年长的人识力坚定而体气衰弱。志气旺盛的人因文思敏锐而不感劳累,体气衰弱的人因思虑周到便损伤精神,这实是一般人经常的资质,由于年龄的大小而出现的大概情况。至于各人的才能天分是有限的,智力的运用是无穷的,有的对自己的足胫像鸭一样短感到惭愧,羡慕鹤足胫的长,练辞运意,呕心沥胆,于是使精气消耗,好像水波流到无底洞中;神志斫伤,如同牛山上的树木被砍光一样,这样因悲苦惊恐造成疾病,也是可以推想的。至于像王充著《论衡》那样在住宅内到处放着笔墨纸砚,像曹褒专门研究礼仪那样睡觉时也怀抱纸笔,既按年按季来自己督促自己,又按日按时来自己煎熬自己,因此曹操惧怕做文章会缩短生命,陆云感叹运思的伤害精神,并非空话。 学问的事业在于勤奋,所以有用锥子刺股来激励自己的;至于做文章则不相同,那要舒畅心头的郁闷,应当从容不迫地顺着感情,宽舒不急地去适应时会。倘使消耗精力,损伤和顺的体气,拿着纸张去驱催性命,挥洒着笔墨来损害本性,难道这是圣人贤人平素的本心,做文章的正确理论吗?况且作者的文思有的锐敏有的迟钝,写作的时机有时通畅有时阻塞,这正像洗头的时候弯着身子心的位置翻覆,甚至会违反常情去考虑问题一样,在神志正昏 的时候,如果再三用它做文章,只会越加的昏乱。所以抒写文辞,务必在调节疏导上下工夫,使内心清明和顺,性气调和畅通,如果心烦意乱就立即放开,不要使思路壅塞阻滞,心情舒畅时便命笔写作,文思潜伏时,就把笔放下不再思索,用逍遥自在的方法来解除劳累,用谈笑风生的方法来赶走疲倦。这样常常超脱有闲暇来培养才华的锋芒,在写作上保持多余的精力,使自己的笔锋像新磨过的刀刃一样,宰牛时解开肌肉的纹理没有一点迟钝,这虽然不是气功的技术,也是养气的一个方法。 总结: 纷繁复杂啊万事万物,劳累啊创作的千思百想。玄妙的精神应当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水流停止不动可以更加的清明,火焰平静那便更加的明亮。不要扰乱创作的思虑,应当保持文思茂盛精神清爽。

验己而作:经过自己的检验的作品。 生:生命。役:仆役。 神:精神。 钻砺:钻研磨砺。 气:元气,人体维持其生命的功能。 适分:适合于作者的本分、个性。胸臆:心胸。 牵课:牵连,勉强。 权诈:诡诈、权谲。 余裕:从容不迫。裕,宽。 少:古代以三十岁以前为少,即青少年。 艾:头发灰白为艾,古人五十岁为艾,即老年人。 胜劳:胜任疲劳。 中人:平常人。资:资质、禀赋。 岁时:年龄。大较:大概情况。 器分:才分。 涯:边。 推:类推、推想。 曹公:指曹操。他的话不详。 功庸弗怠: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是后人的增补。 销铄:熔化。 通塞:思路的通畅与阻塞。 清和:清静和谐。 才锋:才华锋芒。 胎息:即气功。迈:作“万”。万术:多种技术,指技术。 玄神:精神。 素:平素。资:靠。 鉴:镜,引申为明。 朗:明亮。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所谓“神疲而气衰”。本篇所讲的“气”,是和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常常“神”、“气”并称。其主要区别在于:“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养气谓爱精自保,与《风骨》篇所云诸‘气’不同。此篇之作,所以补《神思》篇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文思的通塞,的确和作者精神的盛衰有关,但《神思》和《养气》两篇所论,也有其各不相同的旨意。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

汝无名高者,以见利贪叨。

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

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

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

雕盘角黍竞时宜,组绣风华奉紫闱。

海日乍升丹禁晓,艾人晴影照金扉。

()

几度登山不到顶,此回到顶畏登山。九州细碎烟尘里,万里虚无指点间。

云在极低那可踏,天虽至近竟难攀。急须携手下山去,纵对仙人无好颜。

()

我忆平生下泽车,十年郎署愧鲇鱼。故园灯火空回首,准拟从君赋遂初。

()

已后儿曹疾走夸,分同杜叟客忠嘉。

白衣莫致有名物,青眼谩看无数花。

念我岂无岩壑暇,从君恐及簿书哗。

不唯孤负登临约,亦觉诗筒到眼赊。

()

作客由燕赵,今朝入楚来。岩城临翠壁,荒磴没苍苔。

山鸟一声寂,飞泉百道开。潇湘云正远,征骑几时回。

()

冻合寒林噪暮鸦,川无游艇陆无车。幻成海国蓬山景,飞尽天门瑞木花。

独拥渔蓑思钓叟,浅斟羔酒属豪家。梁园谁受相如简,短赋初成手几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