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节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的问题。’有人说:‘人的本性可以让它善良,也可以让它不善。因此,周文王、周武王当政的时候,百姓就趋于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政的时候,百姓就趋于残暴。’又有人说:‘有本性善良的,有本性不善良的;因此,有尧这样的圣人做君主,却有象这样恶劣的百姓,有瞽瞍这样的坏父亲,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有商纣这样恶劣的侄儿,而且身为君主,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如今您说人本性善良,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从人的天赋资质来看,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坏事,不是天赋资质的错。同情心,人人有;羞耻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即是仁;羞耻心即是义;恭敬心即是礼;是非心即是智。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没深入思考过罢了。因此说:‘一经探求就会得到它,一经放弃就会失掉它。’人们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全部发挥出人的天赋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养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喜爱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一定是个了解大道的人啊!因此,有事物便有其不变的法则;百姓把握了它,所以喜欢美好的品德。’”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 幽、厉:即周幽王、周厉王,是周代的两个暴君。 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名启。曾屡次劝谏商纣。周灭商后,称臣于周,后被封于宋,为宋国始祖。王子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商纣,被剖心而死。 指《诗经·大雅·烝民》篇。 蒸:众。 秉彝:执守天的常道;秉,执;彝,常道。懿:美。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制作参易经,不用草玄准。

眼空天壤间,谁得并捷敏。

鸿文翻水就,未省苦吟吻。

齐梁逮陈隋,众作付一哂。

南国容本冶,西子发更鬒。

混然真天成,宁复分域畛。

飞上青云端,秋空击鹰隼。

岂唯持荷橐,已复班玉笋。

虽未究所长,要亦摅素蕴。

大手秉纶綍,至音发簴簨。

嗟予堕诗穷,政坐无铅粉。

数奇只自怜,多忤谁汲引。

有赋难逐贫,无诗不招隐。

明公独深怜,不嫌边幅窘。

谓虽敝帚如,或可充贡箘。

恃此以无恐,枚皋穷久忍。

傥复念菅蒯,庶免辱荆槿。

()

春尽芜城天一涯,白榆生荚柳生花。

满川战骨知谁罪,深属来人戒覆车。

()

匡山报无恙,逐客且盘桓。天地终难快,风霜稍见宽。

瀑飞千嶂晓,峡隐万松寒。不分吴明府,犹能寄一官。

()

我昔避地吴阊居,是时太史八十余。何人不爱虎头画,若个能轻龙爪书。

两郎亭亭两玉立,无论箕裘世谁及。倏忽流光一弹指,仲君最少今八十。

停云馆头谡谡风,见君再见太史公。墨池流出天地派,彩笔补尽烟霞功。

衰劣惭余比蒲柳,辱君父子呼小友。拟向洪崖借一瓢,君当满贮长春酒。

()

寄语生平友,暌违情若何。每斟樽内酒,常忆醉时歌。

大赋相如巧,新诗子建多。幸烦传数纸,且欲恣吟哦。

()

兔丝附朴樕,佳木生高冈。弱蔓失所依,佳木徒苍苍。

两美不同根,高下永相望。相望无穷期,相思谅徒为。

同车在梦想,忽觉泪沾衣。不恨岁月遒,但惜芳华姿。

严霜萎百草,坐恐及兹时。盛年无再至,已矣不复疑。

()

红雾初开上晓霞,共惊风色变年华。香车遥认春雷响,庭雪先开玉树花。

()

量酌香尘尽左旋,曾烦巧匠为雕镌。萤穿古篆盘红燄,凤绕回文吐碧烟。

画内仅容方寸地,数中元有范围天。老来无复封侯念,日日移当绣佛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