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九节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九节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得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服仁政,就像水往下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为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为商汤、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 “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在为他驱赶百姓。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办不到。当今想统一天下的,却像生了七年病的人要得到干了三年的艾草。如果不积蓄,是终身得不到的。如果不立志于仁德,是要终身忧患、受辱,以至于死亡的。《诗经》说:‘他们哪能变好,只能同归于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圹(kuàng):同“旷”,旷野。 獭(tǎ):兽名,喜食鱼。 爵:同“雀”。鹯(zhān):猛禽,喜食雀。 艾:艾草。治病用的艾草,干的时间越长越管用,因此用“三年之艾”为喻,意谓如果平时不准备,则难以立刻得到。 指《诗经·大雅·桑柔》篇。 其:指朝内君臣。淑:好。载:语首助词,无义。胥:相互。及溺:至于沉溺。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猜你喜欢

风廊稚女工拥彗,阿母桑户勤补缀,淫心舍力知相戒。

一灯入夜话秋雨,灯底阴虫亦尔汝。

()

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

云阶步影夜凄凉。采丹房。宿芽黄。万粟千萤,风露四阑香。歌断小山枝上月,环佩冷,怯流光。
年时金屋罩琴床。忆情郎。淡梳妆。笋玉春纤,挼蕊细浮觞。愁夜满城今旧雨,分付菊,自重阳。

()

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

()

老境忧患集,坐受衰病侵。

山林成独往,樽酒惟孤斟。

万事信已矣,灭迹栖苍岑。

对镜未免愁,寒云生岳阴。

斯时琼瑶赠,无以报兼金。

酬之病桐诗,叹息成永吟。

风霜入枯枝,蝼蚊穿病心。

艳艳上林树,已朽难寄林。

幽人识爨下,取作绿绮琴。

拂拭延妙声,泠泠朱丝绳。

淳风散已久,世伪多洼淫。

一弄清风还。三古尽可寻。

自然俯仰中,山水见高深。

同心齐取舍,何叹异古今。

永真遇□赏,江海有知音。

()

不到城南久,黄梅几度新。忽看人日作,泪尽大和春。

翰墨犹如在,壶觞不复陈。常思醉风度,花底岸纶巾。

()

短棹人谁识姓名,相逢况是十年兄。江关契阔秋来恨,兵火流离别后情。

高论看君挥麈柄,雄图怜我付楸枰。酒阑月落孤舟起,便是江湖万里行。

()

做了三公更引年,人间福德合居先。

结茅未尽忘君处,天上在嵩万岁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