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夜郎赠辛判官

流夜郎赠辛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

流夜郎赠辛判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在这年春天,终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此诗大概是诗人刚被流放时所作。辛判官,可能是李白供奉翰林时的朋友。或许这位辛判官在与诗人对饮时,反复安慰诗人,于是诗人慷慨高歌,尽情向他倾诉郁悒之情。

  前面八句描绘了诗人春风得意时的生活景象。开头两句写诗人醉眠花柳,与当朝权贵们开怀畅饮。显示出诗人当时的生活之奢华。后面四句则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态。那时候,诗人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手握金鞭,走马章台,流连琼筵,出入宫掖,睥睨权豪。花红酒绿时纵情喝酒,歌舞声中尽情享受。随后两句凸显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能够在宫殿中为皇帝呈献文章,在酒席上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在朝廷上的地位之高。

  中间两句是转折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原本以为这种同赴侯门、走马章台、献赋金宫、醉卧酒筵的得意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谁知好景不长,平地风雷,安史之乱爆发了。“函谷忽惊胡马来”,即指安史叛军攻陷潼关,占领东西两京。一个“忽”字表现出这次战乱的出乎意料,忽然之间,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乱了,诗人再也无法过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最后四句是对诗人战乱爆发后的生活的描述。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被朝廷越次擢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此句或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谴责,诗人眼见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故而生发哀怨之情。最终诗人独自远谪夜郎,漂泊天涯。只能期待能够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时候,使诗人能够有机会重新回归朝廷,为国家尽一份力。最后两句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诗人能够早日回归的心情。

  此诗回忆昔日在长安的得意生活,对长流夜郎充满哀怨之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他此时此刻企盼赦还的心情。诗中今昔处境的强烈对比,自然有博取辛判官同情之心,也暗含有期待援引之意。由于李白此诗直露肺腑,对当年得意生活颇有炫耀之意,不无庸俗之态,所以历来不少读者认为它非李白所作,即使肯定其豪迈气象,也显得极为勉强。不过穷苦潦倒之时,落魄失意之后,人们都不免会对当年春风得意的生活充满眷念,尤其在一个陷入困境、进人晚年依靠回忆来支撑自己的的诗人身上,这种眷念更会牢牢地占据他的心灵。

  诗中使读者看到了诗人凡俗的一面,对失去繁华与功名的痛苦。只是诗人凡俗的这一面并没有主导诗人的精神生活。在更多的痛苦与不称意中,诗人是将自己的精神放飞在大自然中,放飞在睥睨一切的狂放与飘逸中。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侍讲传声重,游仙逸气多。石能移北海,庵不到东坡。

古道馀残碣,秋山满薜萝。此中最清胜,无奈岁寒何。

()

莫怪精神都素淡,全谙千载松头。羽人幽意苦相投。殷勤争点写,展转动吟酬。
况有咸阳兄弟事,教人闻见忘忧。我生曾是眷仙标。一从挥洒后,相继未能休。

()

数步朱塘路匪赊,晦翁亭创自端嘉。

遥闻古屋环修竹,拟汲寒泉荐苦茶。

万镒黄金何足宝,四枝丹桂有余花。

诸孙风骨今犹别,师友渊源自一家。

()

脱叶嘶风,远芜沉雨,秋已如此。藓径螀吟,蕉窗漏静,一片凉侵袂。

姮娥消瘦,相依青女,妆薄恁禁憔悴。透棂纱、烟浮滟烛。

离愁暗沁芳蚁。

莼乡梦到,露葭苍白,回入扁舟天地。罗縠空明,瑶篸倒影,千尺涵颓翠。

澄澄碧落,琼楼玉宇,那许淡云轻缀。沧江晚、深丛数点,蓼花吐绮。

()

冰井已冻合,风林长夜鸣。借问园居客,迩日何为情。

应知弄明月,不惜霜华生。顾影踏落叶,微吟瞻太清。

自信谁复知,回身掩茅衡。

()

此生寡偶固其宜,何况身从老得衰。

门外设罗谁一顾,道旁倾盖子相知。

断金已定交游事,伐木仍传故旧诗。

闻说沩山堪避世,卜邻他日更无疑。

()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

昔临围西内,悲风入紫冥。今来松柏望,夕日泰陵青。

殿起云烟入,龙游剑玺扃。万国今多难,孤臣涕倍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