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

钟惺

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74篇诗文) 

人物生平

  钟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钟一贯任武进(今属江苏)学训。万历三十八年中(1610年)进士,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次年,他以奉节使臣出使成都;后又出使山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再赴贵州,主持乡试。后迁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调往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在南京时,钟惺简淡自持,于秦淮河畔租一楼屋,伏案读史至深夜,每有所得辄记之,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喜游名山大川,曾与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他在闽中仍倡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江南张泽、华淑,闽人蔡复一等,倾心附和,把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不久,钟惺因丧父,回家守制,竟于天启五年(1625年)病逝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卒葬天门县城南鲁家畈(今天门县李场公社)。至今墓碑尚存。明清时,县内立有“钟谭合祠”,坊题“天下文章”四字。遗址在今天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之东。 后人将他的诗文辑为《隐秀轩集》。

  他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唐人诗,作《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的诗,作《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墙壁固吾分,烟霜亦是恩。光轻偏到蒂,命薄幸馀根。

笑泣谁能喻,荣衰不敢论。年年秋色下,幽独自相存。

()

若非蹈今涂,昨日险亦足。

果然备层峻,蛇鬼犹踯躅。

两崖穷登顿,相对不去瞩。

稍焉历其巅,许身已平陆。

俯仰前后视,乃知多岸谷。

足迹信延袤,目境自蹙缩。

鸿飞已青冥,背翩犹遭触。

深薄警营魄,幽幻豁心目。

()

江乡涨后指荒郊,木杪鱼罾俯雀巢。处处葑田催种麦,家家竹瓦代诛茅。

岸容霜老菰蒲秃,水气晴粘草树交。快舫蚀波才寸许,急湍底复怨舟胶。

()

潮褪金焦岸稍巉,断虹嵌壁剑双椷。岚堆积翠深藏壑,雨隔残红半露岩。

近海蜃睛朝列市,乘风鱼背昼张帆。新荷香遍吴江水,思制潇湘隐士衫。

()

神洁诚难辱,居高未免危。又非逢臂怒,遂致折肱悲。

吟啸能无废,堤防似亦迟。幸灾群小急,感遇一身知。

命已看如蜕,心犹惜此枝。结缨怀鄙志,捐网荷弘慈。

卷饵烦相警,环珠耻见遗。寒宵深抱叶,贱子报恩时。

()

小聚星晨屡断连,山椒一缕露人烟。土音偏不移鸡犬,市暨通行杂钞钱。

泽国火耕兼水耨,霜林枣地接枫天。时艰夜禁明书楔,拨剌更更响钓船。

()

村烟城树远依依,解指青溪与翠微。

风送白鱼争入市,江过黄鹄渐多矶。

家从久念方惊别,地喜初来也似归。

近日江南新涝后,稻虾难比往年肥。

()

病来疏旧友,老至念周亲。

五十余中表,存亡凡几人。

回头梨栗日,弹指杖舆身。

莫悔前时阔,从今相过频。

()

五载前曾说此游,问程结伴几春秋。艰难水陆千余里,大小关梁六易舟。

畏路刺船频裸体,乘流开柁缓梳头。顺风一日行三日,莫待依滩怨石尤。

()

游迟畏晚天,晚际反凄妍。

好月下山路,顺风归浦船。

云涛孤棹外,市坞半灯边。

回首苍苍处,金焦在乱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