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不读《史记》

进士不读《史记》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
宋荔裳(方伯)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某一天)有一个表情严肃的人走了进来,(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问他:“(你这个)小孩子在读什么书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在读《史记》。老甲榜(又)问他:“什么人所写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太史公写的。”老甲榜(奇怪地)问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进士?”宋荔裳说:“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老甲榜于是(装腔作势地)取过《史记》来看,看了没几行,就丢下书,说:“也不见得好,你读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完)就仰着头走出去了。

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代初散文学家。 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称呼。 塾:学堂。 岸然:严肃的样子。 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清朝科举,乡试即举人试,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会试即进士会试,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 对:回答。 太史公:《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赠送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遂:于是。 去:离开 佳:好的、美的。 益:好处。

明清两朝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都从四书中来,并且要求文义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一些读书人终其一生只在钦定的几部书里讨生活,以割裂经义为能事,不知《史记》为何书,不知太史公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这样愚妄无知的人偏能金榜题名,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莫大讽刺。表现的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猜你喜欢

凭君点数西南景,枕上观山有几州。

()

杨白花,身轻不由已。一夕长风生,飘飘度江水。江南处处好繁华,悠扬落地知谁家。

知谁家,不复归,永巷春深人迹稀。悲歌连臂空肠断,回首长秋鸦乱飞。

()

方丈玲珑花竹闲,已将心印出人间。

家家门外长安道,何处相逢是宝山。

弥天释子本高情,往往山中独自行。

莫怪狂人游楚国,莲花只在淤泥生。

()

不搏青云恋白云,溪山幽处纵丝纶。但凭韩渚一竿钓,洗却江湖万斛尘。

名利不争词自逸,芝兰在抱意能新。相逢尽赞先生笔,端是乾坤快活人。

()

我哭汪夫子,悽然涕泪多。此生真偃蹇,力学未蹉跎。

奥衍广陵对,清华宝鼎歌。幽情寄碑碣,小像署维摩。

()

吾道何通塞,人情自寂喧。

无羔还可茗,有鹤不须钱。

议论追嘉佑,声名续贞元。

寿亲惟此尔,一笑柏椒边。

()

记得去年时。采菊东篱。眉间一笑捧花枝。说道愿如花不老,交劝双卮。又是菊花期。客况谁知。便无风雨也凄凄。白发夫妻时节酒,堪几参差。

()

万生纷纶堕迷纲,谁能自拔起情想。

隙尘初傍阴色空,烧草又趁春风长。

将身出家参佛祖,此病中作膏肓养。

足庵道人肯珍重,不与凡流较斤两。

彼方弹雀弃隋珠,我自舍鱼取熊掌。

高台平挹石廪翠,古辙下辗雷溪响。

粥鱼斋鼓不经营,竹月松风静来往。

定心古井波浪息,夜气灵源襟韵爽。

忆昔幽寻度云壑,见投佳句论乡党。

岂惟高格擅风骚,颇信中扃得平广。

转头尘事还匆匆,入梦胜游真莽莽。

山梅有信寄一枝,更欲青鞋快真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