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四 · 严助庙

陶庵梦忆 · 卷四 · 严助庙
陶堰司徒庙,汉会稽太守严助庙也。岁上元设供,任事者,聚族谋之终岁。凡山物粗粗(虎、豹、麋鹿、獾猪之类),海物噩噩(江豚、海马、鲟黄、鲨鱼之类),陆物痴痴(猪必三百斤,羊必二百斤,一日一换。鸡、鹅、凫、鸭之属,不极肥不上贡),水物哈哈(凡虾、鱼、蟹、蚌之类,无不鲜活),羽物毨毨(孔雀、白鹇、锦鸡、白鹦鹉之属,即生供之),毛物毧毧(白鹿、白兔、活貂鼠之属,亦生供之),洎非地(闽鲜荔枝、圆眼、北苹婆果、沙果、文官果之类)、非天(桃、梅、李、杏、杨梅、枇杷、樱桃之属,收藏如新撷)、非制(熊掌、猩唇、豹胎之属)、非性(酒醉、蜜饯之类)、非理(云南蜜唧、峨眉雪蛆之类)、非想(天花龙蜓、雕镂瓜枣、捻塑米面之类)之物,无不集。庭实之盛,自帝王宗庙社稷坛亹所不能比隆者。十三日,以大船二十艘载盘軨,以童崽扮故事,无甚文理,以多为胜。城中及村落人,水逐陆奔,随路兜截,转折看之,谓之“看灯头”。五夜,夜在庙演剧,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或雇自武林者,缠头日数万钱。
唱《伯喈》、《荆钗》,一老者坐台下,对院本,一字脱落,群起噪之,又开场重做。越中有“全伯喈”、“全荆钗”之名起此。天启三年,余兄弟携南院王岑、老串杨四、徐孟雅、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到庙蹴术,张大来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球着足,浑身旋滚,一似粘麰有胶、提掇有线、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绝。剧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杨四扮火工窦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马小卿十二岁,扮咬脐,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猎》四出。科诨曲白,妙入筋髓,又复叫绝。遂解维归。戏场气夺,锣不得响,灯不得亮。
()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猜你喜欢

溪边且种刺史柳,园里未栽怀县花。

若有故人来问字,浮图西畔绿阴斜。

()

身世今如一老僧,病馀残发雪鬅鬙。湖桑埭下渔舟雨,道树山前野店灯。

涧水潺湲供洗钵,松风萧飒入行縢。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

()

我昔泛棹游焦山,曾见杨公所遗之玉带。文襄谋略海内传,能途逆瑾功尤大。

又尝驱车上春明,得向椒山杨公祠堂亲展拜。平生胆不借蚺蛇,尚留谏草壁间发光怪。

胜朝气节无与俦,正嘉诸臣通沆瀣。下逮天启昏乱朝,西台謇谔洵为最。

御史周公铁作肝,立朝慷慨称匪懈。对仗弹章劾厂公,不惮五虎十彪逞毒害。

朝归乡里暮圜扉,击佞未成甘首碎。遗文零落不可知,傥获缣缃生敬爱。

吴江地僻公故乡,梅叟来居学官廨。耆文好古擅风雅,休沐余闲阅书画。

贾人不识公手书,捆束牛腰市中卖。百钱买得喜欲颠,细字联珠大编贝。

装池釐订具苦心,伏暑阑时勤晾晒。移官携向金陵来,箧笥深藏防破坏。

因思名臣墨迹以人重,片纸俱堪阅时代。何况草书神妙走龙蛇,居然争坐位帖同一派。

天留神物不敢私,广大流传推法界。何妨施向枯木堂,解脱因缘两无碍。

遍徵题咏为证盟,欲令海天佛国添佳话。永嘉方伯本通儒,护法宰官拥冠盖。

巧偷豪夺防未然,印钤朱纽篆垂薤。从兹人胜坊间定慧寺,常同杨公玉带山门挂。

我今对此转踌蹰,绢素多年无不败。何当镌石嵌壁间,得与松筠庵中谏草之堂遥作配。

()

橹声摇破秋烟,红阑绿浪随诗砚。乍来新爽,未收残暑,浅衫团扇。

紫漾觚棱,黄皴鸱尾,何王故殿。叹陈宫艳曲,南唐小令,都翻入,新笳管。

忆昔祖龙开凿,沸东南、鬼愁龙怨。那知添作,千年风月,万家莺燕。

今我来游,步留邀笛,渡亡麾扇。但茫茫此水,时时流恨,绕金陵县。

()

君不见圆者为圭方者璧,漫漫无际粘天白。旌旗卷冻龙蛇飞,列骑嘶寒猬毛磔。

又不见铁衣戛戛裹层冰,冰丝万缕须眉凝。荷殳永夜不敢寐,雪山有急三军登。

吁嗟紫塞走封豕,圣人用兵不得已。忧劳不倦宵旰心,十万貔貅皆赤子。

勉旃将士歼犬戎,投戈早晚奏肤功。归而饮至朝阳宫,九州衣被春融融。

()

积素长廊人悄悄,月痕斜度西棂。流光屈指暗心惊。

漫嗟薄袂,明日又阳生。

小盎檀英芳讯早,冲寒似念伶俜。三年尘扰眼谁青。

海天遥望,南极一星明。

()

皇天鉴不昧,愐想何亢极。丝雨久愆期,绮霞徒相惑。

阴云舒又卷,濯枝安可得。涸井不累瓶,干溪一凭轼。

赤地芳草死,飙尘惊四塞。戎冠夜刺闺,民荒岁伤国。

赖以王猷盛,中原无凶慝。杨公当此晨,省灾常旰食。

独感下堂雨,偏嘉越境域。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穑。

请回云汉诗,为君歌乐职。

()

琳馆无尘真福地,门前万竹自青青。丹成井底飞双鸽,桧老坛边布七星。

鹤舞出林朝每见,龙吟归壑夜还听。我来祗为逃秋暑,非是寻仙问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