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一 · 筠芝亭

陶庵梦忆 · 卷一 · 筠芝亭
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远,眼界光明。敬亭诸山,箕踞麓下;溪壑萦回,水出松叶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畅。
()
筠芝亭原本是一个质朴无华的普通亭子。然而当亭子建好之后,亭子所在的这座山上的景致已到极致了。我家以后再建的任何亭子,都不如筠芝亭,以后再建的任何亭台楼阁、斋院等也都不如筠芝亭。总之,多建一座楼,筠芝亭就多了一座楼的障碍;多建一堵墙,筠芝亭就多了一堵墙的妨碍。太仆公建成这座亭的时候,特别注意亭子外面不能增添一根柱子一片瓦,亭子里面也不能增设一道门楹一扇门窗,这样做就是有前面所说的用意。太仆公在亭子前后亲手种植的树都已有合抱之粗,郁郁葱葱,撑起一片绿荫,就像云气一般弥漫开去的阴凉,如身在秋水旁。站在亭子前面的石台上,能够率先领略到亭中景物,也能登高远眺,一览无馀。敬亭山等山峰都在亭子的脚下,山中的溪水曲曲折折,树木高低错落,看着就像溪水流到松叶上一样。从石台往下右转的三道石阶旁边,生长着一株弯腰而立的老松,从松树顶端垂下一根枝干,倒下来的样子像一顶小伞盖,枝干盘曲茂盛,回旋舒展,像以乌羽聚于柄头的华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以前,松树不高不矮,这使它更加有意境。

张岱的叔祖建的筠芝亭一直是家中后来园亭的审美范本,且再无超越者。这篇小品文展现了作者张岱超高审美品位的家学渊源,筠芝亭的简约美也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反思。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猜你喜欢

羌胡忘覆育,师旅备非常。

南服更旄节,中军铸印章。

驰书谕燕赵,开府冠侯王。

赫赫今何在,门庭冷似霜。

()

有剑弹欢铗,无金筑隗台。

孝王虽贵介,犹解客邹枚。

()

秋风一夜簸清波,我自思亲奈客何。

远地少书消息好,书多愁闷转添多。

()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

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

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

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

()

缘结来生净果,从他半世蹉跎。冷淡交,唯三个。除此外更谁插口皮?减着呵少添着呵便觉多,明月清风共我。

()

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

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功夫画我无?

()

河股东来得断垣,一龛清梵托旃檀。苍苔绕径无尘到,落日敲门借竹看。

风急帘光先送暝,春阴梅韵独禁寒。垆香深寂蒲团净,欲就山僧结淡欢。

()

联翩衔尾下深溪,又是当年竭泽时。玉烛均调何日是,舂陵三叹次山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