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宝剑

咏宝剑
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
此诗也题作《宝剑》。热情于咏侠唱叹的吴均十分鐘爱宝剑。据史料载,吴均似乎并未去过边塞,他有杀敌立功的雄心,却出身贫寒,仕途坎坷,终生不得志。但他仍热情地写着边塞诗,用宝剑寄托着自己为国建功的壮志。 昆吾,山名,出赤铜,用以做刀,古人称之为利刃。开篇先以宝剑的“祖籍”示人,既然出自盛产利刃的昆吾溪,可见“我”所佩之剑即使不是名剑,至少也是一件罕有的利器了。 三、四句更是极言其珍。《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豫章雷焕妙达纬象,邀他一起登楼仰观。焕说,是豫章丰城的宝剑精气贯天所至。华令焕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宝剑,并有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以一剑送张华,留一剑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携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从腰间跃去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雷华认为两剑由此重新相合。诗中“照水”应用此典。《山海经·中山经》:昆吾山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这两句对仗工整,连用多典,使那切玉如泥的宝剑跃然读者眼前。 五、六句紧承前文,进一步描写宝剑光彩。这两句是说,剑刃边如同寒霜凛凛,(抽剑出匣时,)剑匣上风声凄厉。这两句掺入了一些人的主观感觉色彩,更显剑之魄力。好一把宝剑!莫说是光彩照人,锋利无比,就算只是看一眼,便觉得剑刃如同九月素霜,凛凛然使人心生畏惧,拔剑在手,铿然发声,好似阴风悲鸣, 让人不由得心下凄凉! 末尾两句复用张华典,好似与前人对话。寄语张华公子,什么时候把你的神龙宝剑拿出来比试一下,看看谁的锋利? 前所引《晋书》中对龙泉、太阿两把宝剑的光彩照人已经誇赞至极,如今吴均忽然开言要请张华“见携”,显然有自信胜之。龙泉、太阿,是人尽皆知的绝世宝剑,而在吴均看来,尚自不如自己的剑,一比之下,这把剑锋芒尽现,不由人不叹服。 英雄求主,怀宝待沽。作者咏宝剑,并不是单纯地炫富,而是以剑喻才,这样一把宝剑不去上阵杀敌,这样一个人才不能得到重用,岂不是浪费了吗?

猜你喜欢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愿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

下车先访俗,期减月椿银。

廉使旧知己,长宫贤过人。

吏稀中路接,山密道家邻。

县谱传无用,只将琴谱亲。

()

灵椿难减菌难加,莫笑山翁两鬓华。

不与公荣同饮酒,只留禹锡独看花。

客来稍觉罍空耻,事去方知甕算差。

归老东陈无可恨,失侯不失故园瓜。

()

西泠云树六桥东,月姊曾闻下碧空。杨柳长条人绰约,桃花得气句玲珑。

笔林研匣芳华里,翠袖香车丽日中。今日一灯方丈室,散花长侍净名翁。

()

得新矜白鬓,数九喜和风。菜甲成春事,郊园付野翁。

天开池水碧,雪尽树梢红。颇复寻樵隐,柴门步武通。

()

城远随山势,楼高见海光。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

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浮云看变态,倚槛独傍徨。

()

寻梅

寻香曾到葛仙台,踏雪今临和靖宅,横斜数枝僧寺侧。动吟怀,一半衔春一半开。

述忆

太平接馆醉金钗,老迈情怀悲倦客,吟笔未成贾谊策。鬓毛衰,一半苍苍一半白。

()

诗瘦山如瘦,人遐室更遐。

荒林庾信宅,古木谢敷家。

医国君臣药,逃名子母瓜。

只愁归未得,绿却白鸥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