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宝剑

咏宝剑
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
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
()
此诗也题作《宝剑》。热情于咏侠唱叹的吴均十分鐘爱宝剑。据史料载,吴均似乎并未去过边塞,他有杀敌立功的雄心,却出身贫寒,仕途坎坷,终生不得志。但他仍热情地写着边塞诗,用宝剑寄托着自己为国建功的壮志。 昆吾,山名,出赤铜,用以做刀,古人称之为利刃。开篇先以宝剑的“祖籍”示人,既然出自盛产利刃的昆吾溪,可见“我”所佩之剑即使不是名剑,至少也是一件罕有的利器了。 三、四句更是极言其珍。《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豫章雷焕妙达纬象,邀他一起登楼仰观。焕说,是豫章丰城的宝剑精气贯天所至。华令焕掘得一石函,中有双宝剑,并有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以一剑送张华,留一剑自佩。后张华被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携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从腰间跃去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雷华认为两剑由此重新相合。诗中“照水”应用此典。《山海经·中山经》:昆吾山上“多赤铜”。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这两句对仗工整,连用多典,使那切玉如泥的宝剑跃然读者眼前。 五、六句紧承前文,进一步描写宝剑光彩。这两句是说,剑刃边如同寒霜凛凛,(抽剑出匣时,)剑匣上风声凄厉。这两句掺入了一些人的主观感觉色彩,更显剑之魄力。好一把宝剑!莫说是光彩照人,锋利无比,就算只是看一眼,便觉得剑刃如同九月素霜,凛凛然使人心生畏惧,拔剑在手,铿然发声,好似阴风悲鸣, 让人不由得心下凄凉! 末尾两句复用张华典,好似与前人对话。寄语张华公子,什么时候把你的神龙宝剑拿出来比试一下,看看谁的锋利? 前所引《晋书》中对龙泉、太阿两把宝剑的光彩照人已经誇赞至极,如今吴均忽然开言要请张华“见携”,显然有自信胜之。龙泉、太阿,是人尽皆知的绝世宝剑,而在吴均看来,尚自不如自己的剑,一比之下,这把剑锋芒尽现,不由人不叹服。 英雄求主,怀宝待沽。作者咏宝剑,并不是单纯地炫富,而是以剑喻才,这样一把宝剑不去上阵杀敌,这样一个人才不能得到重用,岂不是浪费了吗?

猜你喜欢

社稷生奇变,关河入战图。楼前朱汗马,城上白头乌。

国步分光岳,江流接蜀吴。群情思伯业,佳气瞩皇都。

()

山林含古翠,萧爽水亭虚。岂乏幽栖者,临清此玩鱼。

()

世短意常多,久去山泽游。草庐寄穷巷,嘉穗养南畴。

凄凄风露支,司田眷有秋。我实幽居士,终怀在归舟。

有客赏我趣,引满更献酬。菊为制颓龄,酒云消百忧。

至德冠邦闾,自古有黔娄。

()

翠袖寒禁梦里秋,玉容不解旧风流。谁知独客深无意,珍重萧娘莫浪愁。

()

水稻苗初绿,畦桑叶渐稠。羡人耕凿好,宽我乱离忧。

()

枫林暧似画,沙岸净如扫。空笼望悬石,回斜见危岛。

绿草闲游蜂,青葭集轻鸨。徘徊洞初月,浸淫溃春潦。

非愿岁物华,徒用风光好。

()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

昔人才行殊,亭名至今在。何年复基构,势压鲸鳌背。

中间鄙俗令,元碑遭睚眦。豺狼尔何营,龟螭手亲碎。

甚哉憎疾心,曾不校异代。我将掇其馀,补刻尚可再。

仰瞻天宇宽,俯视江流大。危危一叶舟,故欲万里迈。

差池想遗风,云山有殊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