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 超奇篇

论衡 · 超奇篇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
通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读得很流畅,很熟练,能分析确定章节和断句,并以教授做老师的是通人。能够发挥古书意思,灵活引用古书词句,能上书奏记,或者提出见解和主张,串连成篇写成文章的是文人、鸿儒。努力好学,见识多,记得牢的,世上有很多;著书写文章,能说古论今的,万人中没有一个。然而能著书写文章的,是知识渊博精通而能运用的人。进山里看见树木,是长是短没有不知道的;到野外看见青草,是粗是细没有不了解的。然而不会砍伐树木用来作房子,采集百草用来配方调药,这是知道草木而不会运用。通人见识广博,却不会用它来论述事情,这叫藏书家,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能背诵《诗经》三百篇,把政治事务交给他,都干不了”的人,这跟那些见过草木不会采伐运用的人,是同一回事。孔子拿鲁国编年史来写《春秋》,等到他创新立义,赞赏和贬责一番,就不再沿袭鲁国编年史,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自然从胸中产生出来的了。大凡重视通人,是看重他们能运用学到的东西。如果他们仅仅能熟读,读诗读经,即使是千篇以上,也是鹦鹉能说话之类。能引申古书上的意思,写出美好的文辞,没有卓越的才能,是不能胜任的。能通读的人,世上到处有;能著书写文章的人,历代却少得很。近代的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他们就象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一样同时出现在同个时代;其余仅有而已,往往如此,譬如珍珠宝玉不可能多得,因为它们珍贵。

读(dòu豆):句读,断句。 通人:这里专指读书多,但不会发挥运用的人,与《别通篇》中的文人、鸿儒、通人不同。 杼(shù树):通“抒”,发挥。 损益:增加或减少。这里是灵活引用的意思。 表:显露。这里是写出的意思。 耐:通“能”。 递修本“药”下有“者”字,可从。 生:句不可通,疑“生”是衍文。 引文参见《论语·子路》。 句难通。根据上文“入山见本。。入野见草”,疑“彼”下脱一“见”字。 眇(miào):通“妙”,精深。 术:艺,经。 传书:这里泛指古书。 俶傥(tìtǎng):卓越。 刘子政父子:指刘向与他的儿子刘歆。桓君子:桓谭(约公元前24~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官至议郎给事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反对谶纬神学,几遭光武帝斩处。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影响。著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现存《新论·形神》一篇,为后人辑本。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猜你喜欢

兰江渡后又涔河,复岭重冈策马过。蟋蟀咽凉秋思早,棕榈战叶晓风多。

萍花一亩分鸥鹭,松径千山暗薜萝。我欲扬舲问湘浦,大江渺渺洞庭波。

()

子云无分从甘泉,留滞犹胜叙史迁。瑞应可书郊祀志,熙功宜被奉常弦。

()

武楼高迥接回廊,绣妥盘龙护御床。

得侍至尊论治道,祥风微袅水沉香。

()

万山环拱祝融尊,紫盖前趋若骏奔。火德中天扶日月,炎方一柱镇乾坤。

久无执贽来侯牧,空有穹碑立庙门。北望中原青一发,凄其四岳正尘昏。

()

十里山亭一径回,小梅无恙绕亭开。巡檐猛可闻双喜,疑有探花人到来。

()

一树梧桐滴露新,清尊高燕更无宾。西风庭院还今夕,明月天涯念故人。

别剑有光同在斗,生年先甲又逢辛。相期重践朱明约,岁岁为诗到十旬。

()

寒园星散居。

摇落小村墟。

游仙半壁画。

隐士一床书。

子月泉心动。

阳爻地气舒。

雪花深数尺。

冰床厚尺余。

苍鹰斜望雉。

白鹭下看鱼。

更想东都外。

羣公别二疎。

()

诗僧百丈来,复作五台别。丁然振金锡,桂子落秋雪。

山空白雪閒,风息万籁灭。相思何处无,江湖一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