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

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

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

()

译文

远望潼关树木苍苍茫茫,京城长安就在夕阳近旁。

阵阵旋风吹醒饯别之酒,微微细雨打湿朋友行装。

练兵备战边地烟尘正浓,买马防秋塞上秋草已黄。

我知朋友此行去买骏马,不是为了学那古时燕王。

注释

天平何丞:即天平县何县丞,生平未详。天平,唐县名,即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丞,县丞,佐县令处理政事。市:购买。

关:指潼关。苍苍:迷迷茫茫。

回风:回旋的风。别酒:饯行酒。

习战:备战。习,练习,准备。边尘黑:指边地战争激烈。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这里用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参任为虢州长史。同年,岑参送别一何姓县丞进京买马,联想到燕昭市骏,有感而作此诗。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写的是送同僚入京买马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入京”二字写京城长安一带景色。“晚”和“夕阳”点出送别时间,而“关树”、“长安”为何远所去之处,暗示“入京”,同时勾划出苍茫远景。诗的三、四两句写近景。阵阵回风,蒙蒙细雨,伴着送别酒席,打湿旅人行装,从而把环境与送别自然联系起来,意境颇为别致,而“送”字自在其中。

  诗的五、六两句转写此行意义。“边尘黑”点明战争未息,“塞草黄”点明时已深秋。经这里点明“秋”字,上文的“关树”、“回风”、“细雨”等等景物便都觉得真切。这两句言及边地战争,可见诗人身在虢州,心系边塞。诗的结尾两句承“习战”、“防秋”,点明“市马”。“市马”本为“习战”,诗人却由此想到“燕昭市骏”的色而且用“不是学燕王”来说何远此行性质,似乎包含弃置州县,不被看重的叹息。

  诗的首联写“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是惜“入京”而写自己“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的情态;诗的尾联出“市骏马”而联想到“学燕王”,也包含着“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却又无人赏拔的含义。这正是本诗表现上的一个特点。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边事的关切。这些都可以反映诗人任职虢州期间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猜你喜欢

村居幽幽,面山临流。四时代谢,春而复秋。载耕载耨,于田于畴。

租税惟收,此外何求。

()

寒月空庭夜影,落梅满砌霜华。岭南白雪稀少,欲问阳春此花。

()

牢落踰年坐斗州,窥园逢胜辄迟留。招邀风月千章木,收拾峰峦百尺楼。

云叶悠扬疑独鹤,浪花浮动想饥鸥。道人知被烟霞锢,当是空门第一流。

()

岷峨东下数千里,吴楚中分此一拳。楼阁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檐前。

春风春雨妆台黯,江北江南画稿悬。绝顶俯临尘世小,便骑黄鹄挟飞仙。

()

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无酒御寒虽寡况,

有书供读且资身。便均情爱同诸弟,莫更生疏似外人。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

以我思亲泪,凭君哭弟心。阴阳岂曰术,神鬼或为斟。

鸟返悲何极,龙岐路可寻。赠君惟有铗,一望白云深。

()

归怀未用话南园,卧治于今又北门。

但息儿啼宽上意,小稽霆击取中原。

虎头锐视非无种,狮子当觞且勿喧。

更恐谭公家世事,断无宣劝定惊魂。

()

生随春冰薄。

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液。

飞音承露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