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二首

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

译文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

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注释

“一笑”句:《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处“一笑相倾”之“倾”为倾倒、倾心之意,谓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

“何劳”句: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小怜:即冯淑妃,北齐后主高纬宠妃。玉体横陈:指小怜进御。

“已报”句:《北齐书》载:武平七年,北周在晋州大败齐师,次年周师攻人晋阳(今山西太原)。此事与小怜进御时间相距甚远,此剪缀一处为极言色荒之祸。

巧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万几:即万机,君王纷杂政务。

“晋阳”二句:《北史·后妃传》载:“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从之。”所陷者系晋州平阳,非晋阳,作者一时误记。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

北齐二首 创作背景

  唐武宗后期喜畋猎,宠女色,史载武宗王才人善歌舞,每畋苑中,才人必从,“袍而骑,佼服光侈”。与诗中“着戎衣”、“猎一围”有相似之处。武宗固非高纬一流的“无愁天子”,但诗人从关心国家命运出发,借北齐亡国事预作警戒,创造了这组诗。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议论附丽于形象。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晋朝索靖预见西晋将亡的典故,照应国亡之意。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此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湖海知君岁月多,欲寻笙鹤问烟萝。

相逢一笑江南陌,听彻丝桐听踏歌。

()

晚烟直。一缕轻痕界碧。斜阳外、无数远帆,蹴起层波漾离色。

栖栖向瘴国。谁识。行吟剩客。清樽对、豪气半消,霜匣故鸣剑三尺。

从头话萍迹。记雨夜联床,沤梦分席。疏狂间乞歌姬食。

偏幕燕愁重,露蝉魂警,飞鸢惊堕背汉驿。望云黯南北。

恻恻。怨怀积。便说与相思,花外音寂。成连海上清何极。

料曲奏流水,泪飘蛮笛。西风催遍,醉又醒,断漏滴。

()

儿时拜公床,眼碧眉紫烟。

舍前架茅茨,炉香坐僧禅。

女奴煮甖粟,石盆泻机泉。

今来扫门巷,竹间翁蜕蝉。

堂堂列五老,胜气失江山。

石盆烂黄土,茅斋薪坏椽。

女奴为民妻,又瘗蒿里园。

当年笑语地,华屋转朱栏。

课儿种松子,伞盖上参天。

投策数去日,木行天再环。

先生古人风,铁胆石肺肝。

眼前不可意,壮日挂其冠。

解衣庐君峰,洗耳瀑布源。

雾豹藏文章,惊世时一斑。

众人初易之,久远乃见难。

忆昔子政在,为翁数解颜。

五兵森武库,河汉落舌端。

王阳已富贵,尘冠不肯弹。

呻吟刊十史,凡例墨新乾。

宰木忽拱把,相望风隧寒。

百楹书万卷,少子似翁贤。

()

御沟冰暖欲生涡,律管灰飞气自和。已进玉堂春帖子,六宫无事笑声多。

()

临江一片石,智者不能谋。着膝堪垂钓,横肱亦枕流。

云来添夏席,酒醒拥秋裘。为甚梦相引,前江风打头。

()

已入山林深复深,忽逢峻岭策千寻。探梅添得诗人料,履险犹馀游子心。

老树摩空云滴翠,黄花缀壁石镕金。青春此去东阳近,一路清溪有好音。

()

鸲鹆鸲鹆,众皆如漆,尔独如玉。鸲之鹆之,

众皆蓬蒿下,尔自三山来。三山处子下人间,

绰约不妆冰雪颜。仙鸟随飞来掌上。来掌上,时拂拭。

人心鸟意自无猜,玉指霜毛本同色。有时一去凌苍苍,

朝游汗漫暮玉堂。巫峡雨中飞暂湿,杏花林里过来香。

日夕依仁全羽翼,空欲衔环非报德。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

国系丁年盛,天开甲观祥。

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

一日三天见,元辰万国康。

姿神辉玉裕,德业灿金相。

书圣规宸藻,文心俪汉章。

乾坤参久大,日月并升常。

祖武瞻兴庆,新庭拱未央。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道统家传正,炎图国本强。

桑弧仍谷旦,铜律又清商。

旧事兰猗殿,新凉桂子香。

黄华先浥露,青女缓行霜。

史贺星同轨,农歌稼涤场。

与龄占梦帝,多祜叶思皇。

磐石重山固,灵源少海长。

三宫同寿域,岁岁颂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