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诗词作孽。妨我清闲仙举业。猛悟心惊。如向深渊履薄冰。便疏笔砚。却与气神相眷恋。懒里寻慵。无作无为是马风。
四仙韵。金朝。马钰。 诗词作孽。妨我清闲仙举业。猛悟心惊。如向深渊履薄冰。便疏笔砚。却与气神相眷恋。懒里寻慵。无作无为是马风。
我醉复何言,相期在终始。削籍归故乡,我事已如此。
君才世所稀,蹭蹬偶然耳。云来月无光,云去天如洗。
譬剑新发硎,寒芒若秋水。骐骥历坦途,一日可千里。
君达不失望,我穷不失己。他日若相逢,无忘下车礼。
赠原昌邑王明府二首 其二。清代。戴亨。 我醉复何言,相期在终始。削籍归故乡,我事已如此。君才世所稀,蹭蹬偶然耳。云来月无光,云去天如洗。譬剑新发硎,寒芒若秋水。骐骥历坦途,一日可千里。君达不失望,我穷不失己。他日若相逢,无忘下车礼。
望望蒲塘路,维舟第二桥。故人期陇晦,好会接云霄。
作合前时问,朋游隔日招。惟应就芳草,百里未嫌遥。
延卿将之广东招同诸子集于其家次何氏山林十首 其一。清代。范当世。 望望蒲塘路,维舟第二桥。故人期陇晦,好会接云霄。作合前时问,朋游隔日招。惟应就芳草,百里未嫌遥。
海味正思瑶柱美,夔门又见荔枝红。炎方入贡自妃子,郡圃欲栽如白公。
官满犹为十年计,实成须待二星终。不须更论何时吃,前种后收人我同。
拾荔枝核欲种之戏成一首。宋代。王十朋。 海味正思瑶柱美,夔门又见荔枝红。炎方入贡自妃子,郡圃欲栽如白公。官满犹为十年计,实成须待二星终。不须更论何时吃,前种后收人我同。
无罪福,无损益,不消更念波罗蜜。念来年久却成魔,返谤修行无圣力。
證道歌 其十九。宋代。释印肃。 无罪福,无损益,不消更念波罗蜜。念来年久却成魔,返谤修行无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