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江上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江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华发负沧洲,星霜又一周。

未凭终夜雨,能洗隔年愁。

池草起吟思,树禽栖屋头。

空余壮心在,灯下看吴钩。

()

山豁逢孤寺,林穷渡小沟。

松声乱僧梵,雨点杂鱼游。

皁纛三军帅,金章万户侯。

人生各有愿,未肯换肩舟。

()

鲜支形相小,石罅解蟠根。香凑芝兰室,居便水月村。

()

南来一剑住三山,分得平生风月懽。

虽宰旌阳应施药,本求勾漏为修丹。

蒙庄且慕漆园禄,李老尝为柱下官。

我视荣华真惯见,何如早炼碧琅玕。

()

收拾眉尖眼尾情。当筵相见便相亲。偷传翡翠歌中意,暗合鸳鸯梦里身。

云态度,月精神。月流云散两无情。觉来一枕凄凉恨,不敢分明说向人。

()

盛年结缡时,择配良偶谐。将期共白首,遽云中道乖。

大义往从之,岂复惜馀骸。仰思亲在堂,俯痛子在怀。

茹蔬保贞洁,蓬首仍无钗。从一志靡移,宁如枳逾淮。

竭力奉姑章,孝养谁能侪。青灯课儿学,贤希参与柴。

寿今过古稀,德光讵终埋。赫赫颁旌书,昭昭下天阶。

绰楔表高门,荣宠垂无涯。千古共姜节,清风与之偕。

()

刘郎刘郎,女今三十自造命,身如削玉眼转镜。玄都种桃笑彼花,天台采药留芳径。

散发冠高黄竹冠,山中早筑礼星坛。著成鸿宝云边卧,养得蟾蜍月下看。

云边月下长回首,欲观瑶光过北斗。肘后丹经鸾凤翩,腰间宝剑蛟龙吼。

我本箕躔一酒星,乞住人间五百龄。君若骖鸾归玉阙,莫言吾醉与君醒。

()

秋气日凄厉,百虫晨夜鸣。白露遍野草,微霜忽已凝。

客子衣袂薄,结驾远游行。俯视离兽奔,仰睇孤鸿征。

宇宙浩茫茫,江河杳冥冥。念我同袍子,怀忧心烦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