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叉系生涯水作田,全家都住白鸥边。女儿经惯风波险,也解江头弄画船。
舟中杂诗 其二。清代。冯誉骢。 叉系生涯水作田,全家都住白鸥边。女儿经惯风波险,也解江头弄画船。
客路春应尽,神州梦正长。云依天阙迥,山入海门苍。
风散牙樯乱,潮平玉镜张。江南回首莫,北固转微茫。
江行 其二。明代。邱云霄。 客路春应尽,神州梦正长。云依天阙迥,山入海门苍。风散牙樯乱,潮平玉镜张。江南回首莫,北固转微茫。
红叶飘萧秋后山,相望止在一溪间。老夫无用方安命,夫子何为蚤闭关。
世事不随歌吹乐,此身略与水云闲。经年不见宁相外,安在区区事往还。
奉简莘叟。宋代。沈辽。 红叶飘萧秋后山,相望止在一溪间。老夫无用方安命,夫子何为蚤闭关。世事不随歌吹乐,此身略与水云闲。经年不见宁相外,安在区区事往还。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
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
小捷风流已俊才,便将红粉作金台。
明年未去池阳郡,更乞春时却重来。
送薛邽二首。唐代。杜牧。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小捷风流已俊才,便将红粉作金台。明年未去池阳郡,更乞春时却重来。
曲埼茅屋两三家,返照垂虹隔断霞。风外叶声来似雨,莫嗔杨柳不藏鸦。
秋日雨后二首 其二。元代。吕诚。 曲埼茅屋两三家,返照垂虹隔断霞。风外叶声来似雨,莫嗔杨柳不藏鸦。
昆湖回望千岩隔,此去真成异乡客。一关中断界滇黔,关内晴云关外雪。
长路漫漫雨雪明,销魂不待断鸿声。驿楼镫火梅花夜,便有天涯万里情。
十一月初六发平夷初出滇境怅然成咏。清代。孙清元。 昆湖回望千岩隔,此去真成异乡客。一关中断界滇黔,关内晴云关外雪。长路漫漫雨雪明,销魂不待断鸿声。驿楼镫火梅花夜,便有天涯万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