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人

凭栏人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

译文

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飞倦了的乌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柳絮扑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注释

凭阑人:曲牌名,调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人。调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

天一涯:天一方。

鬓华:鬓发花白。

凭栏人 创作背景

  “曲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乔吉的这首《凭阑人·金陵道中》正是如此。作者在穷游天涯之后,路过金陵古道,再涌思乡念头,忍不住写下了这曲《凭阑人》。

  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都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人文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文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乔吉

乔吉(1280?~1345)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从中大略可见他的为人。剧作存目十一,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玉箫女两世姻缘》三种传世。

猜你喜欢

君来邺城雪,君去蓟门秋。生计疏乡信,归期减客愁。

光阴多道路,慷慨几交游。谁识燕歌处,孤云傍酒楼。

()

一息于今罢,平生讵可规。天长晓露促,千龄谁复知。

华堂一相舍,松帐杳难窥。万祀藏珠应,千年罢玉羁。

()

吾观仕宦人,每每念丘壑。虽复非真实,兹意或间作。

譬如酒食困,番思茗饮乐。病苟稍稍去,旋复恣馋嚼。

嗟余困折久,甫得离蔬鳷。救口犹不遑,何遽厌杯杓。

念吾坚顽姿,本自甘濩落。兹游非得已,黾勉就人爵。

人生能几何,胡为久薰灼?宁为沙上鸥,无为笼中鹤。

山灵闻吾言,生平谨然诺。

()

自入玄门户,寂寂清虚做。静里披搜四假身,勘破尘行路。

悟上还重悟,得得真闲趣。收住身中无价真,岂逐人情去。

()

空院寂无声,斜日澹檐宇。风细落桐花,叶上如闻雨。

()

博浪挥椎处,惓惓报国仇。

如何销印事,独不为韩谋。

()

峨峨镇中夏,峻极万寻隮。

突兀磨天顶,窈窕入地脐。

中林兴夏雹,半壑卧秋霓。

泉恐连清汉,峰疑拥碧圭。

云高四夷见,雨到八方齐。

渤澥看如带,青冥上是梯。

醉堪扪日月,吟可摘娄奎。

翠盖何时动,金为玉检泥。

()

作客元无定,公馀亦胜游。泥涂方驻马,野水共乘舟。

帆挂中川月,舷鸣雨岸秋。江湖思不尽,渔火满汀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