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

译文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注释

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戴花:在头上簪花。

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创作背景

  此首写春日画船载酒宴游之乐事,当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词人颍州任上。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猜你喜欢

槲叶重重护玉肌,莲花峰下采金芝。夜凉月出仙人掌,恰似秦宫照镜时。

()

君家颍川上,时论数八龙。声华自照映,远与高阳同。

季慈又青出,秀气凌秋空。安步可远到,何为菰芦中。

会稽自禹来,山水天下雄。古人每独往,胜事殊未穷。

聊欲因弦歌,登临极江东。超然语高迈,令人愧樊笼。

我昔更此邑,稚年尚儿童。迩来成梦寐,自笑成秃翁。

安得方寸金,换君腰下铜。越吟不自然,极目南飞鸿。

()

怀才不自胜,儿戏引一粲。及此未老閒,馀春勤把玩。

()

一径万松通,钟山俯梵宫。谷声虚应掌,塔影峻凌空。

不坏金身古,无梁宝殿雄。未忘生灭相,长此泣遗弓。

()

不其山头月将午,交门沉沉夜击鼓。博山火爇凝绛烟,霓旌

()

凿石通泉,编篱护竹,一番梅雨初晴。渐浓阴绿透,池馆愔愔。

望里烟鬟翠湿,蛙声乱、老却啼莺。消长昼,玉笙低按,妨了闲吟。

瞢腾。近来情绪,算不是伤春,底事销魂。恁桃子簟滑,凉浸梨云。

梦断楚天何处,帘栊静、早又黄昏。添惆怅,而今始知,情种愁根。

()

聊为汤饼会亲宾,岂敢夸张堕张麟。

汝若上扳曾大父,翁堪下见我先人。

善和书即传家宝,儒行篇方聘度珍。

莫遣父兄被嗤笑,金根谬改作金银。

()

郁郁深涧松,冬夏不改青。濯濯江柳花,随波化流萍。

羡彼五陵客,终朝宴芳腥。三楚多秀士,皓首穷六经。

谁为尺一书,荐之升王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