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六

归园田居·其六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

译文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注释

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

檐隙:檐下。

百年:一生。役:劳作。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素心:本心,素愿。

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猜你喜欢

移花种竹增幽寻,卷箔高窗邀远岑。

腰镰饷耕不觉老,鬓华雪领从渠侵。

()

霜风荡扬,舞飘零、木叶斜飞阡陌。极目长郊凝望处。

衰菊斓斑犹坼。点点苍苔,漫漫朝露,渐结清霜白。

山川高下,尽成一片秋色。

潇潇万物摧残,凄凉天气,愁损征途客。水谷云根无可玩,独有苍苍松柏。

悟道真仙,忘机逸士,亘古同标格。欺寒压众,自来天地饶得。

()

把酒同登山外楼,海天风雨净初收。彤霞晚接芙蓉水,娇鸟春随歌舞舟。

鱼蟹行边皆可买,园亭到处不嗔游。东南胜地西湖景,暂得逍遥一遣愁。

()

至人随化往,遗路自堪伤。白塔收真骨,青山闭影堂。

钟残含细韵,烟灭有馀香。松上斋乌在,迟迟立夕阳。

()

历落风尘总不知,海棠开遍探阑迟。邦君好客翻寻主,亮社多贤乐取斯。

绿长羲台问奇字,白分轩帝带松枝。文章一变人稽古,砥柱狂澜自得师。

()

夜坐不觉久,庭乌栖复啼。灯前下黄叶,井上鸣莎鸡。

漏静风声细,帷空月影低。城南有思妇,幽梦越辽西。

()

欲说天机,奈尘寰、世人不信。只因他夙缘无分。恋浮华,贪火院,气神亏损。贩尸骸,迷了本来心印。悟后回头,乐清闲、莫劳方寸。好参求妙灵玄牝,炼纯阳,惊宇宙,一声雷震。恁时节,向蓬莱会中相等。

()

子虚诵入汉皇帷,给笔当年掞藻奇。

赐罢春袍兼彩服。对馀崑玉照林枝。

即时酒所歌骊阕,几日江南瑞雉随。

建业清溪无尽曲,为赓妍唱绕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