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

译文

墙壁雪白正可作天空,用丹青绘出江海。

浮云不知归还,白鸥日日长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画前欲辞官。

秋色笼罩着松溪和石阶,拂晓的凉意使愁客想把家还。

注释

博平:唐河北道博平郡的博平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王志安,生平不详。

粉图:画在粉壁上的画图。

粉壁:用白石灰粉刷的墙壁。

游云:指在外做官的人,一作浮云。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的人。

挂冠:挂冠,即辞官。冠,帽子。

石磴(dèng):石阶。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创作背景

  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云: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而作。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粉壁为天、下有江海的绝妙景致,意境极为开阔,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表现出诗人超脱的想像力,虽写观画感受,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表达出诗人在咏物题画等方面有相当高超的技巧。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描绘一幅浮云飘泊不定、在烟云深处寻找鸥鸟身影的景致,意境极为幽闲,表现了作者隐逸的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旷达的情怀。此两句有紧扣上文,烘托气氛,皆写画中景物:天空、江海、浮云、白鸥,为下文写王志安的归隐之思作铺垫。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通过写借用博平真人王志安欲“挂冠”的归隐心,表露出诗人的江海之志。既是明写,亦是喻己。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从而联想到自已的身世,漂泊不定如浮云一般。“愁客”、“思归”,字里间处处充溢着客居思归的酸楚之情,让诗句意境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云、风、雷、电,天、海、月、日、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此诗借用“空天”、“江海”、“游云”、“日见”、“带”、“坐”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同时描写了画上的美景,又表达了思乡的感情。在诗歌格式上,五言与七言融合一体,也体现了李白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凤凰台下芳林合,鸭子陂中绿水深。

不惜清光输曲沼,欲将幽韵伴鸣琴。

余波及晋良惭昔,春服沿沂正在今。

洗耳濯缨何足道,愿同沉醉复高吟。

()

有客曳长裾,袖刺谒高闳。低头拜阍者,始得通姓名。

主人果厚眷,开宴海陆并。顾必承彼颜,语必顺彼情。

不如茅檐下,饱我藜藿羹。

()

负荷偏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真将相,赤壁弃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好手未须论。

()

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春色老於人。

()

剪锦为帆桂作桡,渡江桃叶自吹箫。侬家丁字沽边住,生小垂杨斗细腰。

()

世言此解制颓龄,便当园蔬春竞种。

到秋犹得泛其英,烂醉莫辞官有俸。

()

涉世殊劳顿,多从病后知。方圆皆有失,喜怒总成痴。

信步寻幽晚,穿林听鸟迟。忽闻吾社事,明日又吟诗。

()

五千精锐下良乡,云里旌旗斗日光。

诸将不知中使贵,夜来马上别君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