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心情。

  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作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猜你喜欢

听得提壶沽美酒。人道杏花深处有。杏花狼藉鸟啼风,十分春色今无九。麝煤销永昼。青烟飞上庭前柳。

画堂深,不寒不暖,正是好时候。

团团宝月纤手。暂借歌喉招舞袖。真珠滴破小槽红,香肌缩尽纤罗瘦。投分须白首。黄金散与亲和旧。且衔杯,壮心未落,风月长相守。

()

结茅竹里似岩栖,面面窗开翠色迷。

长听雨来虚榻外,不知日转曲阑西。

奚奴扫地收新箨,吟客敲门看旧题。

几欲相寻无路入,鹧鸪何处隔烟啼。

()

酒醒闻敲云,呼童汲水烹。龙头琢山骨,鱼眼起滩声。

活水催泉急,凝波与石争。鳞无游釜见,目有比珠明。

车异羊肠绕,蝇嗤蚓窍鸣。磨刀谁氏子,对此忆鲈羹。

()

野鹿自成群,山中少隐君。

钟声两寺合,人语一溪分。

泉响松间雨,苔生石上纹。

多年僧住此,半榻锁闲云。

()

芙容殿里罢通籍,沧海洲边远寄家。水客珊瑚秋荡月,鲛人冰縠夜生花。

五湖今遂鸱夷舸,三岛终逢博望槎。鹤驭鳌竿真入手,金符黄绶未须誇。

()

尝恨真风千载隐,洞天还得恣游遨。

松楸古迹一坛静,鸾鹤不来青汉高。

茅氏井寒丹亦化,玄宗碑断梦曾劳。

分明有个长生路,不几红尘白二毛。

()

力汤横空万斛舟。一函酬唱纪川游。

篇篇秀润东南竹,落落珠玑小大邹。

人物百年同富寿,客怀千里梦逡遒。

主人合作鲸川楫,无奈高情寄一邱。

()

一到山中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山中不尽凭题寄,才欲抒毫色色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