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猜你喜欢

向来一梦兆孤青,还记伶俜过驿亭。

今日此行非昨日,他时归骑相掀腾。

()

解舞腰肢解语声,伯劳相背两轻盈。将军若爱封侯相,正待金门甲第成。

()

书种开风气,儒声动海涯。

一门团义聚,千里择名师。

重卦终须卜,留耕已可菑。

贤书初入贡,玉树影参差。

()

柳外高楼一带遮,门前偷下六萌车。玉环双臂绾红纱。

十二阑干闲倚遍,黄莺啼上内人斜。隔江愁听后庭花。

()

染血以为衣,稍亲日月光。

封唇以佐酒,众馔登华堂。

谁令拔其毛,万里归文房。

织妍依象管,寂寞伴萤囊。

生已多言语,死犹近文章。

一身皆有用,岂恤躯干伤。

鼠须固微细,兔毫亦寻常。

物以异为贵,嗟哉俱自戕。

()

苍山走南门,雉堞隐相并。

明湖眇东汇,乱石皆北向。

势如渴虹奔,饮首临巨涨。

孤亭压其颠,洼石类盆盎。

十手可对饮,斧凿自天匠。

平生爱山水,脱身事幽访。

落帆绝壁下,登探俯清旷。

冥冥沙鸟逝,泛泛渔舟漾。

崩崖露黄肠,云是古人葬。

我闻襄阳山,兹名乃相况。

羊公仁足怀,杜子功可尚。

当时一跻攀,山势益增壮。

愧我非古人,登兹独惆怅。

且当随鸥鹭,散发凌浩荡。

长啸天地间,身名两俱忘。

“并”,音“傍”,与“忘”皆去声。

()

禹门桃浪暖,奋鬣早随波。流水年华速,浮云世变多。

播迁依塞月,湔涤挽天河。但惜成衰老,清霜入鬓皤。

()

云曳香绵彩柱高。绛旗风飐出花梢。一梭红带往来抛。

束素美人羞不打,却嫌裙慢褪纤腰。日斜深院影空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