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明府怀旧山

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

译文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注释

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前两句以著名的隐士和诗人陶渊明比拟孙明府。陶渊明住宅前有五棵柳树,因此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他曾经一度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习惯于遵守官场礼节,厌倦世俗礼法,很快就辞官归隐了。这两句表面上是写五柳先生的生平境况,实际上作者却只是灵活地运用了陶渊明这个典故,暗指孙某之出任明府,也不过是偶然的事,终究还是会如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的。

  第三句写其见月思归,月挂中天,千里可共,故对月而思异地或家乡的月下亲友,乃是人情之常。作者特地用一个“秋”字点明了创作诗篇时的时间,让人立刻就联想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中秋节的月亮更是代表着一股特殊的感情。古典文学中,月亮已成为一个传统的意象,象征着亲人团聚,家庭团圆,这种意向所代表的感情,在中秋节尤为突出。在前面读过的许多诗中,已经屡见,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的千古名句,比比皆是,与之相比,这一句乃是平淡无奇的常语,但接以末句,则成为点睛之妙。由于自己思乡,起而开笼放鸟,构思出人意外。这就连平淡无奇的上句也显得非如此写不可了,若不是见月思乡,怎么又能联想到白鹇了,所以说,上句为下句的巧思作下了坚实的铺垫,这一拙一巧,对比鲜明,反差之下,真情流露,更是突出了作者创作的深厚功力。白鹇关在笼中,孤单清冷,作者由自己之思乡,想到白鹇之寂寞。万物皆有归宿,生灵都有真情,既然自己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何不成全其他生灵回归故乡呢。这里写孙某对白鹇的同情,为它设身处地着想,事实上却是以物喻人,“放白鹇”这一件小事,却暗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便是作者对孙某的同情,这一层意思从孙某所作的《怀旧山》诗中可知,从作者创作的意图亦可知,这层意思,在此得到了升华。第二层,便是作者对自己的同情,诗人的眼泪,一半为所写的对象而流,另一半则是为自己而流,作者多年羁旅他乡,思乡之情犹盛,作者又何尝不想做一只白鹇,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呢?

猜你喜欢

论交乡里各儿童,三纪相看两鬓蓬。

孤宦无资元附骥,故人得意近乘骢。

秦仪面激殊今日,管鲍心知有古风。

归兴严程何太急,片时车马复西东。

()

赋金屋信美矣,记玉楼果如何。

人间国艳难得,天上才子不多。

()

雁塔名香本一儒,执殳几度为前驱。元戎却敌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

花石峡鏖忠勇奋,水牛岭度死生殊。英风壮节谁能匹,千载人称大丈夫。

()

美人从古怕妆残,邀宠争妍到此难。要卜倾心谁妾爱,独将真色与人看。

轻身祇恐奔归月,清气偏宜坐近兰。我有无穷天壤恨,为卿鸳牒也心寒。

()

客中送客复何言,门外骊歌酒一尊。芒屩故应寻帝子,藜床岂必恋公孙!

只愁白社高风散,况看沧州落日昏。吴越交游如见问,鸡声竟夜舞刘琨。

()

春烟自碧秋霜白。昔年曾是江南客。从此抱离忧。多情岂自由。

世情休念乱。万里飘流远。仍有醉如泥。三年问讯迟。

()

静倚五峰看两洲,无端应胜十洲游。景光自与朝阳出,暮霭闲从落照收。

()

风流如昨,论文章喜奖,后生人物。一自中原龙战后,卧看茅斋青壁。

燕去鹃归,徘徊京国,吟罢头须白。咄哉评苑,钱龚漫数三杰。

只为名下嫌疑,堂前危惧,误逐征车发。吴许原来居太学,那免琼台埋灭。

死见真心,从前宫阙,戒勿书毫发。诗人之墓,至今寒映松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