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

译文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注释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明姝:即美女。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

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翻:反而。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齿,借代美人。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于阗采花 创作背景

  《于阗采花》是天宝三载(744),李白遭谗离开长安时所作,从此离开了仕途。他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蹭蹬未仕的杜甫。此后二年间,他们三度同游,交情很深。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对奕识君始,追思廿载前。征联频获奖,设帐育群贤。

身后无长物,平生不受怜。文人乃偏窘,吾欲问青天。

()

春深易雨况依山,雨后诸山各静閒。柳伴歌莺偕洗渴,花同征客共清颜。

尘光稍逊烟光满,野色相兼暮色还。颇怪陵阿知浅露,黄昏独下白云关。

()

衰老归休矣,公曾怂恿之。

门无今雨客,笥有隔年诗。

友课招魂些,儿徵积善碑。

白头哭同社,心折可胜悲。

()

遥遥山上亭。

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怀。

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

遥望河阳城。

()

赋招魂九辩,一尊酒,与谁同。对零落栖迟,兴亡离合,此意何穷。

匆匆。百年世事,意功名、都在黑头公。乔木萧萧故国,孤鸿澹澹长空。

门前花柳又春风。醉眼眩青红。问造物何心,村箫社鼓,奔走儿童。

天东。故人好在,莫生平、豪气减元龙。梦到琅邪台上,依然湖海沉雄。

()

废寺人踪断,幽溪野性便。鱼须分浪细,虎迹印沙圆。

驯雀偷僧饭,饥蚊破客眠。献芹吾岂敢,直欲斸山田。

()

曲水传觞盛,皇只布德初。

海波翻雅奏,云露湿华裾。

晴送君恩暖,寒收物意舒。

春耕无叹息,庶不负于胥。

()

碧玉长篙黄篾篷,两淮烟月五湖风。

金梭织锦烦时匠,琼尺裁云补化工。

去路江山随意绿,归时桃杏断肠红。

岷峨二妙贻双璧,万丈光芒照病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