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南归阻雪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

译文

我的旅行被大雪阻止于宛许之间,日暮时回眺着京城。

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苍茫的旷野,故乡的山河不知在何处。

一缕孤单的炊烟在村子的边上冉冉升起,迟归的大雁也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了。

积雪覆盖了近处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岗,只有饥饿的老鹰还在寻觅捕捉雪中的野兔。

我从少年时起就摆弄文墨,专注于诗词歌赋。

可惜十次上京城都没有考中,我现在已羞于回家了,只好彷徨而无奈地呆在这回家的路上。

注释

南归:指诗人自长安归故乡。

滞(zhì):不流通,引申为滞留。

宛许:即宛地,泛指南阳以北。

京豫(yù):指洛阳。唐时将洛阳设为东都。因其地属豫州,故称为京豫。

莽(mǎng)茫茫:郊野广漠无际。

乡山:故乡的山脉。

村际:中间。

平皋(gāo):平原。

文墨:写文章。

属意:倾心。

章句:章节与句子。

十上:多次上书。此借此科考落第。

裴(péi)回:徘徊。

参考资料: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孙建军等.《全唐诗》:线装书局,2002年:第1213页

南归阻雪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落第后失意归来行至南阳北所作。此诗当作于《岁暮归南山》、《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之后。

  《南归阻雪》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52首。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的渴望,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孤烟”、“归雁”、“饥鹰捉寒兔”等,一片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此时的处境。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全诗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忧郁和冷漠。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猜你喜欢

溪浅复通桥,过者犹恨懒。

赖有沙上鸥,常为独游伴。

()

紫微晴雪带恩光,绕仗偏随鸳鹭行。长信月留宁避晓,

宜春花满不飞香。独看积素凝清禁,已觉轻寒让太阳。

题柱盛名兼绝唱,风流谁继汉田郎。

()

发挥道德乃成文,枝叶何曾离本根。末俗竞工繁缛体,千秋精意与谁论。

()

义旗嗟越绝,剩得此顽民。矫矫心如石,丝丝鬓欲银。

中山几度醒,故国十三春。尚慎虚瞻陟,天寒夜泣旻。

()

兰台少年班仲升,掷笔万里扬霓旌。自言天厩须奇骏,欲驱宛血长安行。

交游尽是青云彦,簪笔曾陪柏梁殿。一骨先夸台畔求,千金立向图中见。

日予罢钓沧江浔,为君高奏四牡吟。出门冠盖渺然去,回首烟萝春正深。

()

仙风入骨楚臣骚,消得明皇赐绣袍。哦就新篇神物护,未饶禹锡擅诗豪。

()

解后逢君醉山县,殷勤访我到江城。

闲携箬笠无人识,狂杀痴儿问五行。

()

香摇穗碧。梅巧红酥滴。云涴宝钗蝉坠翼。娇小争禁酒力。
绣窗芳思迟迟。无端又敛双眉。贪把兰亭学字,一冬忘了弹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