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顺鼎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885篇诗文) 

主要成就

  顺鼎自负聪明,自称为张梦晋后身。于学无所不窥,为考据,为经济,为骈体文,为诗词,生平诗将万首,与樊增祥称“两雄”。生平足迹及十数行省,一地为一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巴山诗录》、《锦里诗录》、《峩眉诗录》、《春城诗录》、《林屋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宣南集》、《岭南集》、《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霭园诗事》,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业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集》十二卷,《琴志楼游山诗集》八卷。所为诗,“行役浏览之作品其大半,而山水居多”。此外也多为咏物、艳情之作。其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 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做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技巧有过人之处,是其诗作特点。他的古体诗则恣肆豪和,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其自述生平诗《四魂集》最为有名。

人物生平

  易顺鼎生于清文宗咸丰八年,卒于民国九年,年63岁。(现代中国文学史卒年同,年五十九岁。此从五续疑年录附录二)。与罗瘿公、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等并称为“寒庐七子”。

  幼有神童之目,5岁能作对。15岁补诸生。工诗,十五、六岁时即刻印《眉心室悔存稿》,传诵一时,有“龙阳才子”之称。尝问业于王闾运,与宁乡程颐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是年冬,北上应礼部试,取道江南,骑驴冒雪入南京城,遍访六朝及前明遗迹,一日成《金陵杂感》七律二十首。忠州李士芬号称能诗,读后大兴叹服,赠诗“烂熟《南朝史》,澜翻东海波”。但6次应试落第。年30,以同知候补河南,不久捐道员,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以进呈三省河图,授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积极主战,参与刘坤一军幕。次年,清政府战败议和,拟割让台湾,赔银2万万两。易顺鼎兼程至京,两次上书要求“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未被采纳,投河自尽,被人救起,痛哭流涕。及闻时署台湾巡抚唐景崧等人成立台湾民主国,拟率军死守,易顺鼎决心赴台,“以只身人虎口,幸则为弦高之犒师,不幸则为鲁连之蹈海。”及至厦门,唐景崧事败已便衣内渡。得知刘永福在台南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战斗,不顾友人和刘坤一力阻,葛衫布履,行李一肩,壮行台南助刘永福。刘拨给他3营兵力,援守台中,因军饷无着,回内地筹饷。及至筹得饷银5万两,抵涵江时,台中已为日寇占领,折回厦门。不久,全台沦陷。顺鼎两渡台湾,卒无所成,但不失为气节功名之士。

  甲午战争后,易顺鼎悲愤交集,入庐山,于三峡涧上筑琴志楼隐居。两湖总督张之洞招人幕府,任两湖书院分教。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寻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二十八年,调任广西右江道。他赋诗言志:“新词欲赋贺梅子,他日应呼易柳州”。到任后,革除骚扰损民之弊,严禁私收派费,清户口,发门牌,办团练,督修寨栅,清盗抗匪,保境安民,赈济灾民,发放牛种,发展农桑,深受士民感戴。三十四年,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东肇罗道,后移高雷阳道。

  辛亥革命后,易顺鼎赋闲居京,贫不能自存,与袁克文投契,被委为政事堂参事,后改国务院印刷局帮办。民国四年(1915)9月,他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事院,要求恢复帝制。次年2月,任印铸局代局长、局长。袁氏帝制事败,顺鼎失意,发出“名士一文值钱少”的喟叹,漂泊京师,出入舞榭歌台,恣娱声色。民国九年(1920),因抑郁逝于京寓,终年63岁。

  易顺鼎墓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夫人墓与之并列。坐北朝南,墓冢高1.5米,底径4米,混泥土封顶,碑阴刻“显祖考易公实甫之墓”。易顺鼎夫妇墓修于1920年,由于年代久远,目前风化严重。

吹箫载酒少年游。曾倚江南苏小楼。憔悴天涯不自由。

怕凝眸。送尽征鸿字字愁。

()

海山仙阁贮风鬟。人在有无间。将伊比作,明驼青冢,不望生还。

多情小玉归何处,翻恨未成烟。绿窗寻梦,红绡感泪,此后难闲。

()

绝顶天风闻粥鼓。红笠青鞋,小伴枯禅住。万点愁来如密雨。

和鸦飞满无人处。

六代离宫留寸础。玉砌雕阑,付与东流去。二水三山都易主。

斜阳尚恋前朝树。

()

百战英雄老。向南山、短衣射虎,应弦而倒。如此将才无用处,一代风云气小。

让竖子成名去了。矍铄据鞍空复尔,故将军、不画云台表。

种瓜者,青门道。

记曾放马天山草。剩此日溪山驴背,夕阳秋好。照水头颅千丈雪,波底鱼龙惊搅。

野戍外角声吹晓。听罢荒鸡频起舞,抚雕戈、誓把烟尘扫。

虎头相,已枯槁。

()

爪雪银痕,肤云玉气,鍊颜饮罢铅液。旧隐琼楼,圆因金粟,小谪仍皈净业。

亭台水浸,秋到了人间无迹。不辨香来何处,飞仙广寒宫阙。

几度娥池潮汐。照三生影还明白,断羽霓裳,天上飘零曾识。

下界尘红自远,算万劫修成最空色。凉透单衫,满身是月。

()

金山锡谷细评量,风味端宜老赞皇。四海一瓶休袖手,更持北斗酌天浆。

()

盛代本无秦可避。今日渔樵,旧日游仙地。小小沧桑经第几。

水流又到人间世。

古月一丸飘冷翠。照见千年,隔坞闲门闭。天外有天红透矣。

桃花命竟长如此。

()

张公所佩双神龙,何年飞入匡庐峰。化为奇峰号双剑,复化山中连理松。

元气为浆相灌溉,欲呼五老论年辈。冰雪常含太古心,云雷自转诸天盖。

托根磊砢幽涧边,听瀑看云忘岁年。涧声万古入其腹,清籁时时还一宣。

荆蛮采药苍茫意,伯仲同行因让季。后来高节又夷齐,掉头不肯称周帝。

匡君亦是伤心人,同气相携争避世。对松惆怅想千春,若见当时好兄弟。

我从前年辞大梁,织畚佣舂携孟光。偶来并立此松下,习习微风吹鬓凉。

白首同归约异日,青山信美真吾乡。至今有此数椽屋,为感此松幽意长。

万物从来有龙蠖,名材且莫憎岩壑。吾辈还期共死生,世人那得知哀乐。

正直终蒙造化扶,孤高亦受神明托。请诵山中《招隐》篇,海水天风一时作。

()

吴市山塘,秦淮水阁,秋星同一分野。客袖啼红,奚囊背锦,赢得诗愁满马。

多少尊前恨,对如此、江山慵写。月明吹笛青溪,蒋侯闲共情话。

惆怅赋别苏台,空泪泫金城,丝柳重把。六代衣冠,百年任务,祇剩夕阳梅冶。

酒醒浑无语,但梦逐、潮声东下。甚日西廔,挑灯还说今夜。

()

祠枕夜滩哗。铜鼓声中楚些。云台星座绣苔华。年年庙火神鸦。

雪路飞涛帆影白。山入五溪愁碧。我是旧南征客。夕阳江上吹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