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记

游雁荡记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道:“此山不可记啊。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它的样子。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 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另外,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快快乐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完全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癸亥: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鲍孔巡即其子。 盍:何不。 荒陬(zōu),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幽寻以送日月”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临安:即杭州。 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赞叹说:“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痏(wěi):疮。 蹷(jué)然:惊心。 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 标揭:标榜扬名。 冥:消失。 一:完全。 修士:品德完美之士。 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 涉世:经历世事。 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游雁荡记》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作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秋。是年作者七十八岁,因老病获假回乡疗养,乘往浙东求医之便,游天姥、雁荡。这篇游记实则为游后杂感,并不描写名胜古迹,而是借雁荡山发议论,谈道学。所以先贬薄柳宗元游记内容琐碎而无聊,指出雁荡山“实大且多”,不能雕绘外形而求其肖似,而应当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这就把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的探索,也体现着“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的理学原则。然后发挥两点体会。一是雁荡山得以保全本色的原因在于“壁立千仞”和“所处僻远”,因而避免了其它秀美名山所受愚僧俗士的污损;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令人肃然恭正,杂念俱消,与天地的精神融合一体,而不像一般明媚山水动人游兴。实质上其所谈论即是“万物皆备于我”、“无人欲即是天理”的理学基本观点。因此,作者强调指出这两点是修士、“圣贤”取得事业成就的要领。综上,这是一篇借题发挥、宣扬理学的杂感式游记。它在思想上无多可取,但在写作上颇具特色,结构简洁,文字老练,说理清楚,比喻得当,抓住雁荡山的宏观特点,对比论说得较为入理,所以从表现理趣的角度加以欣赏,其艺术亦可观。 这篇游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题为《游雁荡记》,但记游写景的文字寥寥无几,而把笔墨集中在游山的两点心得体会的阐发上。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

方苞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猜你喜欢

长安雪夜见归鸿,紫禁朝天拜舞同。曙色渐分双阙下,

漏声遥在百花中。炉烟乍起开仙仗,玉佩才成引上公。

共荷发生同雨露,不应黄叶久随风。

()

番阳东下万山围,魁阁峥嵘面翠微。云接大荒回古色,波涵落木动晴晖。

宦情静与游鱼逝,诗思长随夕鸟飞。久待倚阑成独酌,痴儿了事各须归。

()

欲留躯壳巳贪哉,欲弃之贪更费猜。一弃一留都不计,道人偶上舍身台。

()

风尘惊老眼,丘壑保余生。

闭户交游绝,开园种树成。

野阴长似雨,雪意又非晴。

闻说朝京路,泥深哭远行。

()

秋色空庭媚眼明,嫣然衰叶转盈盈。虚怜夏女能倾族,恰比徐娘尚有情。

裛露丹枫聊借润,拒霜黄菊肯同盟。春英三五曾涂抹,短蔓长条恨已生。

()

去年从越障,今岁没胡庭。严霜封碣石,惊沙暗井陉。

玉篸久落鬓,罗衣长挂屏。浴蚕思漆水,条桑忆郑坰。

寄书朝鲜吏,留钏武安亭。勿言戎夏隔,但令心契冥。

不见酆城剑,千祀复同形。

()

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

()

穷达皆归命,亏成不挂心。

醉余便腹睡,棋罢掉头吟。

孔雀门阑旧,骊驹院落深。

可堪重剥啄,寂寂杏花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