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怀(其十五)

绮怀(其十五)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鹿菲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鹿菲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衹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衹有陪伴自己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纔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鹿菲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衹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己的衣裳,打湿了自己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衹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义山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义山《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鹿菲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猜你喜欢

赤精帝子真苗裔,三顾茅庐起卧龙。英论已知分鼎势,长才欲试补天工。

才闻遣使通江表,又见驱兵出汉中。礼乐未兴人已逝,古祠松柏撼高风。

()

那老子彭泽县懒坐衙,倦将文卷押,数十日不上马,柴门掩上咱,篱下看黄

花。爱的是绿水青山,见一个白衣人来报,来报五柳庄幽静煞。

  【浦印亢厥令】

  春夏间,遍郊原桃杏繁,用尽丹青图画难。道童将驴鞴上鞍,忍不住只恁般

顽,将一个酒葫芦杨柳上拴。

()

昔躔初度本除灾,何意重逢作病媒。

久住灵游今日过,历翁欢喜劝椒杯。

()

岁事峥嵘春又来,东郊鼓吹踏尘回。送寒已碎黄牛土,随俗聊尝绿蚁杯。

万里乾坤同化日,一时城市动欢雷。流年不为人久待,两见梅花傍岭开。

()

西江霜后,万点暄晴昼。璀璨寄来光欲溜。正值文君病酒。

画屏斜倚窗纱。睡痕犹带朝霞。为问清香绝韵,何如解语梅花。

()

海外朝云已断魂,只缘迁谪易深恩。寒枝拣尽沙洲冷,当户明河照掩门。

()

清晨风日辟群阴,一纸三熏上帝临。

或者贪功频滑手,毅然奋笔特诛心。

冤辞赖有由言折,圣世难施汉法沉。

此举岂谋身祸福,祗怜无罪挚南音。

()

神草如蓬世不知,壁间墙角自离离。

辛盘空芼仙人杖,药斧惟寻地骨皮。

千岁未逢朱孺子,四时堪供陆天随。

霜晨忽讶春樱熟,閒摘殷红绕断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