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韬光庵

西湖梦寻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韬光庵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之半山,韬光禅师建。师,蜀人,唐太宗时,辞其师出游,师嘱之曰:“遇天可留,逢巢即止。”师游灵隐山巢沟坞,值白乐天守郡,悟曰:“吾师命之矣。”遂卓锡焉。乐天闻之,遂与为友,题其堂曰“法安”。内有金莲池、烹茗井,壁间有赵阅道、苏子瞻题名。庵之右为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参政郭子章为之记。骆宾王亡命为僧,匿迹寺中。宋之问自谪所还至江南,偶宿于此。夜月极明,之问在长廊索句,吟曰:“鹫岭郁??,龙宫锁寂寥。”后句未属,思索良苦。有老僧点长明灯,同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适欲题此寺,得上联而下句不属。”
僧请吟上句,宋诵之。老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遂续终篇。迟明访之,老僧不复见矣。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袁宏道《韬光庵小记》:
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一二里,路径甚可爱。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高峰,绝顶而下。
张京元《韬光庵小记》:
韬光庵在灵鹫后,鸟道蛇盘,一步一喘。至庵,入坐一小室,峭壁如削,泉出石罅,汇为池,蓄金鱼数头。低窗曲槛,相向啜茗,真有武陵世外之想。
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竟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受肇和《自韬光登北高峰》诗:
高峰千仞玉嶙峋,石磴攀跻翠蔼分。
一路松风长带雨,半空岚气自成云。
上方楼阁参差见,下界笙歌远近闻。
谁似当年苏内翰,登临处处有遗文。
白居易《招韬光禅师》诗: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菜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韬光禅师《答白太守》诗:
山僧野性爱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青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至,恐妨莺啭翠楼前。
杨蟠《韬光庵》诗:
寂寂阶前草,春深鹿自耕。
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王思任《韬光庵》诗:
云老天穷结数楹,涛呼万壑尽松声。
鸟来佛座施花去,泉入僧厨漉菜行。
一捺断山流海气,半株残塔插湖明。
灵峰占绝杭州妙,输与韬光得隐名。
又《韬光涧道》诗:
灵隐入孤峰,庵庵叠翠重。僧泉交竹驿,仙屋破云封。
绿暗天俱贵,幽寒月不浓。涧桥秋倚处,忽一响山钟。
()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猜你喜欢

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条。借问春光谁管领,一双蝴蝶过溪桥。

()

黄莺慢转引秋蝉,冲断行云直入天。

一曲梁州听初了,为君别唱想夫怜。

()

钱老骀荡人,游迹满万里。此幅自题滇南作,三尺剡藤赠黄子。

黄子亦是江南人,归梦迢迢逐江水。如皋江村有故居,游钓敢忘林壑美。

梧桐百尺天冥冥,秋烟在树月在棂。古槐浓绿净于拭,芭蕉叶大风翻屏。

出门看流水,坐石濯足清。泠泠孤琴偶一弄,时有沙鸟飞来听。

人生得此亦自足,何必局促奔走罗膻腥。钱老写此岂无意,倦游白发伤伶俜。

呜呼松壶古狂士,画意萧然谢尘滓。正从精密得微澹,艺成非儒亦非技。

江山万里盘心胸,能事不数文五峰。江关倦后家山好,何日能还独客踪。

()

梁鸿虽避地,庑下懒任舂。旅食如孤雁,飘零类转蓬。

马前公府刺,饭后上方钟。梦逐飞杉叶,随风直向东。

()

客里逢佳节,飘蓬愧此身。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

物色随秋改,羁怀逐日新。何时优诏许,归养白头亲。

()

三冬水上打鞦韆,百尺竿头棹钓船。寄语满堂龙象众,无劳掘地觅青天。

()

傅粉何都尉,含香汉省郎。礼曹新日御,戚里自风光。

花邑留驯雉,笙楼引凤皇。唯余邑父老,选石慧山忙。

()

苍苍九万里,拍塞雨天葩。

云际在天上,我去更携家。

不知山高低,晶荧浩无涯。

回头见侍香,濛濛隔琼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