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 檄移

文心雕龙 · 檄移
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然抗辞书衅,皦然露骨,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锺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又州郡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及刘歆之《移太常》,辞刚而义辨,文移之首也;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所以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赞曰∶
三驱弛网,九伐先话。鞶鉴吉凶,蓍龟成败。
摧压鲸鲵,抵落蜂虿。移风易俗,草偃风迈。
()
雷声的震动,从光耀的闪电开始;军队的出征,要首先传出其威武的声势。因此,看到闪电就害怕巨雷,听到声势就害怕军威。军事行动首先要传出声威,这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相传有虞氏便开始警诫国内百姓,夏后氏已开始教训军队,殷代帝王也曾在军门外训示百姓,周代帝王在交战之前对军队进行过训誓。由此可见,无论有虞氏的警戒士兵,还是夏、商、周的教训部队,都是宣传教育自己的民众,还没有用到敌人的。到周穆王西征大戎时,祭公谋父提出:“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这就是檄文的源头了。到春秋时期的征伐,因为是诸侯发起的,恐怕对方不服,所以出兵必须有一定的名义,用以振奋自己的威风,揭发对方的昏乱;这也就是刘献公所说的:“一方面用文辞告诫对方,一方面用武力强迫对方。”春秋时齐桓公征讨楚国,就首先责问了楚国不进贡茅草等罪过;晋厉公讨伐秦国,曾斥责秦国侵挠焚烧晋国箕、郜等地的罪行;齐国的管仲,晋国的吕相,在齐晋两国出兵之前向敌国的指责,仔细研究它的意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檄文了。到了战国时期,才正式称这种文辞为“檄”。所谓“檄”,就是明白,就是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张仪的《为文檄告楚相》,是一尺二寸长的简书,因为是明白昭著的文字,所以有的称为“露布”,用以扩大视听。出兵是平乱的重大事件,任何个人都不敢自作主张。即使皇帝亲自出征,也要说,他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侯用兵,就说他是敬奉帝王之命来进行诛伐。所以,古代帝王遣将出征时,不仅亲自推车送出,还要授给将领处理都城之外的军事大权。奉持正直之辞去讨伐敌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动果敢坚毅,并且要用有力的檄文,形成强大的威力:使讨敌的声威如暴风袭击,气势如彗星横扫;振奋全军将士的威怒,聚集于讨伐的罪人;说明敌人的罪恶已到了必须惩罚的时候,显示出敌人恶贯满盈的气数;用以动摇作恶者的胆量,稳定顺服者的决心;使敌人的百尺战车,被咫尺檄文摧毁,万丈城墙,被一纸檄文推倒。东汉隗嚣的《移檄告郡国》,列举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状。它的文字不加雕饰,但用辞确切,事理明显,这说明隗嚣门下的文士,已掌握檄文的基本体制了。汉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写得理直气壮。虽然其中骂曹嵩是宦官的养子等,对其隐密揭露过分;说曹操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从事的挖坟盗墓活动,有点诬过其实,但能以抗直的文辞写其罪过,他的揭露就十分明白了。陈琳敢于对着曹操的锋芒,幸而后来竟免于被曹操当做袁绍的党羽而杀掉。魏国钟会的《移蜀将吏士民檄》,用历史事实作证验,也讲得很明白。东晋桓温的《檄胡文》,着眼于敌人的罪恶更为急切。以上这些,都是写得很有力的檄文。 檄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者是表明我方的美善兴盛,或者是述说敌方的苛刻残暴;指明天道,分析人事,计算强弱,衡量权势;引往事以预卜敌方失败的命运,举成例示对方以鉴戒。这样说虽要本于国家的信用,其实要加上用兵的诈谋。用巧诈之辞来宣传自己的意旨,用光明有正大的言辞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上几点,是所有的檄文都不能违背的。因此,檄文的写作,无论确立意义或运用文辞,都必须坚强有力。插上羽毛的檄文是表示紧急,就不能把文辞写得过于松缓;敞露简板向大众宣传的檄文,就不应把意义写得隐晦不明。必须把事理写得清楚明白,气势旺盛而文辞果断,这就是写檄文的基本要点。如果卖弄曲折之趣,细密之巧,这种才能对檄文来说,就没有什么可取了。此外,州郡征召官吏的文书,也叫做“檄”,这也是取公开推举的意思。 所谓“移”,就是转变;就是移风易俗,发出命令老百姓就随从执行。西汉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文辞明白而比喻广博,已具有移和檄的特征。到东汉刘歆写的《移太常博士书》,文辞有力而意义明辨,这是政治方面最早的一篇移文。西晋陆机的《移百官》,言辞简约而叙事明显,这是军事方面一篇重要的移文。所以,檄和移通用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在军事上,对反对派用檄,对顺从的人则用移。用移文来淘洗老百姓的思想,使上下牢固一致。移和檄的意思和运用虽然稍有不同,但体制和基本意义是大致相同的;移文的情况和上述檄文错综相近,所以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总之,好像三面驱赶禽兽,要把捕网的一面放松;对各种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声讨。檄文要像明镜一样让对方照清其吉凶,像占卜一样向敌人表明其成败。要狠狠打击罪魁祸首,消灭那害人的毒虫。移文确实可以移风易俗,就如草的顺风倒伏。

有虞:指五帝时代。戒于国:警诫国内的战士。 殷:即商。 帝世:帝代,指五帝之一的虞舜时代。 周穆:周穆王。西征:西征犬戎。犬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卿士,姓祭,字谋父。祭谋父曾劝谏周穆王,远方不服,先加斥责,发去文告,即檄。 让:斥责、谴责。 “刘献公”二句:刘献公,周景王的卿士。他的话见《左传·昭公十三年》。董,督责。 “晋厉”二句:《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厉公讨伐秦国,先派吕相责问秦国晋国,曾经派兵侵入晋国,焚烧箕郜。晋厉,晋厉公。箕、郜,均地名,属晋国,在今山西境内。 皦(jiǎo):明白。 张仪:战国末纵横家,主张连横,秦国丞相。著有《为文檄告楚相》。 露布:盖露板不封,指让人看到文辞。 亲戎:亲自率军征伐。 肃将:严肃的奉行。王诛:帝王诛伐之意。 致果为毅:《左传·宣公二年》有“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话。果,果敢;毅,坚毅。 欃(chán)枪:彗星。 总:集中、总汇。 征:验证。恶稔:恶满。 奸宄(guǐ):犯法作乱的人。 冲:冲锋的战车。 咫:周代八寸为咫。 隗(wěi)嚣:东汉初将领。檄亡新:指隗嚣的《檄移告郡国》,声讨王莽新朝三罪。新,王莽的国号。 陇右:陇西,今甘肃、青海一带,隗嚣的驻地。 陈琳:东汉末作家。他最初为军阀袁绍部下,袁为联合豫州刺史刘备声讨曹操,叫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 骨鲠:骨气、骨力。 章实:即揭露事实真相。 衅(xìn):裂痕、罪过。 钟会:三国时期魏司徒,伐蜀主要军事将领之一。檄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说,蜀国姜维守剑阁抗拒钟会,钟会写了《移蜀将吏士民檄》。 天时:指天命、天道之类。 蓍(shī)龟:占卜用的蓍草、龟壳。此处指占卜。 谲诡(jué guǐ):怪异不实。 植:树立。飏:施展、飞扬。 插羽:古代檄文,插上羽毛表示紧急。后代的“鸡毛信”也由此而来。 征:召。 骨:特点。 文:文事,与武事相对。 金革:征鼓,指战争。金,锣;革,鼓。古代作战,鸣锣后退,击鼓前进。 濯:洗。 符契:符合一致。符,信符;契,券约。 参伍:交错,错综。 九伐:要讨伐的九种罪行,《周礼·大司马》说大司马职掌九伐之法,讨伐有九种罪行的人。 抵:击。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偃:倒下。迈:行。风吹草倒,比喻檄文的威力。

《檄(xí习)移》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篇,论述檄、移两种文体,重点是讲檄文。檄文“或称露布”。“露布”在汉魏六朝期间和檄文基本相同,唐宋以后,檄文就专指出师前对敌人的书面讨伐,“露布”则专指战胜后的告捷文书。

刘勰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猜你喜欢

蜀江自西来,日夜流不息。束为荆门峡,崩腾锁南国。

楚师既以

()

识君未三月,别君遽万里。终不为君恨,天地有正气。

()

大雅开元际,高风正始前。几人操白雪,四海和朱弦。

磊落陈王调,凄凉杜甫编。馀波空绮丽,哲匠几雕镌。

盛世称才子,明公实妙年。姓名悬宝箓,文采烛奎躔。

已诧龙为种,曾闻凤集肩。两朝司马学,一代子云玄。

汉苑昆明外,秦城太白颠。看花韦曲雨,携酒杜陵烟。

赋以凌云贵,才因命世传。胜游飞彩笔,丽藻掷青钱。

斗畔双龙气,人间五色笺。冲腾随八表,取次上钧天。

粉阁青绫被,璚楼赤玉鞭。鸣珂趋建礼,视草向甘泉。

鲲化风雷绕,鹏飞宇宙旋。一麾辞殿陛,万里问山川。

讲道嗤王弼,穷经答郑玄。绛帷朝入越,清梦晚临燕。

代北看名士,关西仰大贤。选才空万马,罢讲得三鳣。

竺国烟霄里,吴峰雾雨边。校文多暇日,登眺俨神仙。

柳外林逋宅,波心白傅船。潮声吟际落,寺影望中连。

只字霜飙动,千章锦绣悬。宫商閒自绕,金石巧相宣。

气压珊瑚树,光生玳瑁筵。赤城霞并起,沧海月孤圆。

桃李三春合,台垣计日旋。碧霄看紫绶,白屋有寒毡。

上策怀终孺,游齐忆马迁。屠龙空故业,落蠹守残篇。

学岂三冬富,词非子夜妍。世途甘寂莫,云路阻飞骞。

已辱盐车顾,能忘国士怜。鹔鹴愁泛驾,鱼兔有真筌。

万仞终南色,千秋太华莲。愿言开觉路,潇洒出尘缘。

()

石巉巉兮水沄沄,兰薿薿兮扬清芬。思搴芳兮以纫佩,赠天涯之夫君。

望夫君兮不见,见三湘之暮云,吁嗟乎三湘之暮云。

()

浅水湾清,宝云山丽,岛国烟屿纵横。花香雨过,楼阁倚天星。

珠市光芒射眼,绮罗焕,不夜仙坰。长街里,夷娃浅笑,牵挽犬儿奔。

堪惊。烽火起,犀梳抛垛,鸾镜分形。共烟埋奇舞,歌断雕甍。

可叹南天姹女,遣重嫁,丑发鬅鬙。背灯坐西风雨。

泣失恨困蓬瀛。

()

黄金台上瞻仙仗,野旷风清辇道疏。最爱沙河星月皎,夜深偏照紫宸居。

()

高唐原是梦生涯,绿水红楼第四家。北地胭脂中妇艳,南朝玉树后庭花。

渔郎潜混秦人服,织女偷邀汉使查。惊觉风流真一霎,恼他鹦鹉唤煎茶。

()

笛里笺愁,愁边觅路。蒙蒙一片迷香雾。不堪笔下绘沧桑,哀成庾信江南赋。

舞蝶癫狂,啼鹃凄苦。落红却被东风误。几曾招得古时魂,秣陵春死斜阳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