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
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船□□给,勿更须报。
()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一封书信的片断,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因其中结字用笔时出宋代米芾意味,故历来研究者多断为米氏临本。 关于作者,沈尹默认为:“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临。” 金运昌也持相同观点:“宋代大书家米芾以善于临摹古法帖著称,自称‘集古字’。然传为其摹古之作,如王羲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新埭帖》(《东山松帖》)等,皆带有很强的米氏个人风格,虽然笔精墨妙,但从保存“二王”原味的角度看,实不足取。” 许国平在《〈三希堂法帖〉考》一文中同样也认为:“三希堂所刻大王书中《二谢帖》,小王《新埭帖》,已见米家笔意。” 在《东山帖》中寻绎不到精丽的笔法,谨严的结构,甚至有败笔、“失体处”,而它自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读《东山帖》当味其高韵远致,若斤斤于笔墨形质,则如缘木求鱼。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他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王献之亦善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猜你喜欢

小会幽欢整及时。花也相宜。人也相宜。宝香未断烛光低。莫厌杯迟。莫恨欢迟。
夜渐深深漏渐稀。风已侵衣。露已沾衣。一杯重劝莫相违。何似休归。何自同归。

()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萍梗天地间,初不异万物。

可能发深省,惟有一事实。

()

生晚怀先达,如云逐晚风。亭花雠旧制,祠树拜新容。

胤有双眉白,庭垂五桂红。犹遗一片玉,真愧倚葭丛。

()

章门一水通,此去又春风。岳翠疑新长,江光只旧空。

客愁醇酒外,乡梦落花中。一路山樱熟,君应马首东。

()

旧说巫咸已上天,楚人歌里亦千年。相传住处今何在?一座青山县郭边。

()

想伊不住。船在蓝桥路。别语未甘听,更拟问、而今是去。门前杨柳,几日转西风,将行色,欲留心,忽忽城头鼓。
一番幽会,只觉添愁绪。邂逅却相逢,又还有、此时欢否。临岐把酒,莫惜十分斟,尊前月,月中人,明夜知何处。

()

雨气入古屋,薄帷生夜清。

想君拥鼻坐,端学苦吟生。

泥深欺我马,归卧日半楹。

浩然有奇想,非子定谁评。

()